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毕业之后,我已经很少看小说了。这句话似乎也可以这样表述,小说已经引不起我的阅读兴致了。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自诩为文学青年的人来说,这或多或少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没有了小说这一盏明灯,我又凭什么在迷离与辗转之间找到寂静与安宁?  相似文献   

2.
1.语意欠连贯。小说一开头点明了“我”是一个调皮好玩,学习不用功的孩子,因此“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怕他问“分词”,于是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由此而引出小说的时代背景。这样安排,构思精巧,用意颇深。紧接着用一个“可是”转入下文,这样的处理,文字经济、结构紧凑。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可是”前面  相似文献   

3.
“老师,我不赞成这样的结尾,要是我是小说的主人公,我决不选择与船一起消亡,我想给雨果的这篇小说另续一个结尾。”还差五分钟下课了,在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完课文主人公的可贵精神品质后,最爱动脑筋的高伟嘉同学站了起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不久前优秀实验教师观摩课上我遇到的一个场景,小说的题目是《“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是世界著名小说家雨果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海船触礁救出船上顾客,自己也可以逃生的情况下,却不忍丢下与其共同奋斗了十几年的“诺曼底号”航船,最终选择了与心爱的航船同生死共…  相似文献   

4.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5.
<正>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阅读教学中的小说阅读,同样需要这样一个支点,用它去撬动文本、撬动课堂、撬动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恰当的"主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但日常的小说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忽略寻找这样一个理想的支点,课堂上零碎、无序的问题满天飞,学生或无暇思考、仓促作答;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种连珠炮似的提问,让学生应接不暇、苦不堪言,同时更肢解了小说文本,破坏了小说阅读的  相似文献   

6.
《考试》2008,(7)
曾经有段这样的对话:"昆德拉先生,你是共产主义者吗?""不,我是小说家。""你是持不同政见者吗?""不,我是小说家。""你是左派还是右派?""我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我是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在追求一种纯粹的小说创作之路,他拒绝所有关注他私生活的人,不愿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保持着克拉玛所认为的悖谬的布拉格精神,独自嘶吼着怀疑的声音,指向每一个当代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悲情布鲁斯     
这个故事马哥至少当着我的面讲过了不下五次,我知道,因为我的在场可以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马哥是写小说的,对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有偏爱,何况他又是一个很性情的人,事关爱憎一吐为快,不像我这样拖泥带水。  相似文献   

8.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9.
我想你们     
下了晚自习,我独自躺在寝室里读小说.是这本小说催发了今晚的一切. 当初离家出门时爹妈交待:到城里读书,也学点惦记.你这孩子,打小就不晓得惦记人.三叔把我送进这所中学时也提醒:抽空回去看看你爹妈一眼,二老不容易呢.今天课堂上班主任又讲:人,应该懂得以某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感情.我手头这本小说也正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俄罗斯少年只身骑着枣红马冒雨夜行三十公里回家,仅仅为了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们",父母幸福得快晕过去了.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祝福》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回乡故事,另一个是我讲述的祥林嫂的故事。在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对小说主题是这样概括的: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问我对自己小说形式变化的预测,不,不,这不能预测。对我来讲变化只是需要,本能的需要,不是理性的。别人看来,我的小说形式变化很大,我自己则感到太自然不过了,这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创作不同于其它工作,是靠想象力吃饭的,所以每次要努力创造不同的东西。不同不是问题,如果一个作家老是用同一形式编同一个故事,那么他的创作生命也就萎缩了。我写小说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小说是什么,写的时候不能考虑这个问题,只能按着自己的需要写下去。说我的小说跟张爱玲有点像,不,我觉得不像。现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写得好的就说是学张爱玲。对张爱玲评价…  相似文献   

12.
怎样读小说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光是浪费了光阴么?我们要这样去读小说,何不去玩玩球,练练武术,倒还有益于身体呀?再说,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  相似文献   

13.
我只写短篇小说,因为我只会写短篇小说.或者说,我只熟悉这样一种对生活的思维方式.我没有写过长篇,因为我不知道长篇小说为何物.长篇小说当然不是篇幅很长的小说,也不是说它有繁复的人和事,有纵深感,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长卷……这些等等.我觉得长篇小说是另外一种东西.什么时候我摸得着长篇小说是什么东西,我也许会试试,我没有写过中篇(外国没有“中篇”这个概念).我的小说最长的一篇大约是一万七千字.有人说,我的某些小说,比如《大淖记事》,稍为抻一抻就是一个中篇.  相似文献   

14.
在近、现代,甚至还稍早一些时期,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只要是略具阅读能力的人,大概很少不喜爱读小说的吧。一八三五年别林斯基发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时说道:“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左拉于一八八○年甚至作了这样的宣言:“现今,时代之文学的王子是小说家。若是十七世纪是戏剧的世纪,那末十九世纪便是小说的世纪了。”我国的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游上海考书肆,群书何者销流多?经史不如八股  相似文献   

15.
上中学时,我是一个很纠结的学生,因为我与许多老师的关系特别僵。语文老师讨厌我。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看小说。有一次语文老师发现了我看小说,就批评我,还要收走我的小说。我硬扯着小说不松手,说:“小说也是语文,看小说也算是学语文。”语文老师收不成我的小说,又遭我抢白,便极为生气,  相似文献   

16.
《中华读书报》报道,78岁的英国女作家、以小说《月虎》获得了1987年布克奖的佩内洛普·莱夫利说,喜欢读电子书的人都是傻到家的呆瓜。莱夫利女士说,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及其他一些可从网上下载小说的阅读设备替代不了真正的书,庄敬自强的爱书人不该玩这些玩意儿。莱夫利女士在《电讯报》赞助的一个文学节上说:我只在两种情况下会用电子书阅读器:一个是旅行的时候,不过这样的情况现在不太多了;另一个是在医院的时候,这样的情况看来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7.
我很喜欢看小说,拿起一本小说常常会忘记吃饭睡觉,也常常幻想着有一天我也会成为一个为人们所爱看的小说的作者。为此,爸爸曾问我:“要是你将来不能象你现在所想象的那样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想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生活会告诉你的!”爸爸郑重地说。我始终有那么一个天真的幻想,——当作家,但是有  相似文献   

18.
刚刚拿到你新出的小说集《我爱小丸子》,其中大部分作品我都陆续读过,这样放在一起看,感觉还是不一样,觉得个性色彩更浓烈,更有冲击力了,编排上也很吸引人。关于这本书你有什么要介绍的吗? 这是我的第四本小说集。以前的三本是《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从第一本到现在快十年了。不得不承认我确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人。通俗一点说吧,就是比较懒。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能触动一个懒  相似文献   

19.
马艾宁 《新读写》2020,(2):47-48
谈起我母亲那一脉的家族故事,就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看一部近代小说:那种通俗的、普遍的.仿佛还有些戏剧化的家族故事。其实说实话,这个家族故事并不复杂,也没有多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也不过到我外公的父亲那一代。只因为它恰恰发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一一借鉴“乱世就是舞台”这句话,再平常的故事到了“乱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都能成为一段传奇,那么这样一个普通的家族故事在我眼里成了传奇小说也就不奇怪了。那就让我从头讲起吧。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的小说陪伴我了好多年。我对其中对时间、空间和人的命运那种迷幻的表述比较着迷。他的小说有一种站在某个高处对人生进行俯瞰、或是隐在深处对命运加以洞察的姿态。他的表述不就事论事,非常有概括性,或者说有玄学的意味,我喜欢这样一种意味深远的概括。我个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一种态度,我对生活中那种琐琐碎碎、婆婆妈妈的事情不太关心;人际之间的这种小的恩恩怨怨、牵牵扯扯的事情我都尽可能去省略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