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2.
从良心的内涵、良心的标准和良心的性质等方面来看,良心实质上是人类道德上的一种向善意识,体现着人类的道德理想。基于这些认识,提出良心是可教的需要从良心是否先天和是否可发展两个角度来论证。良心的教育就是要提供良心发展和成熟必须的条件,并增加良心运用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王本陆 《新教师》2022,(3):12-15
解决教育两难问题应努力追求两全其美的结果,为此,在进行教育两难问题决策时,必须秉持道德良心办事.道德良心或良心是伦理学的重要术语,它是后天修养的产物,是人的综合性道德能力表征,是人的道德心理结构的功能表现.良心包含良知、良情和良意等不同方面,表现为人在道德生活中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坚持不懈等.在教育两难问题决...  相似文献   

4.
谈德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道德?"道"指做人的准则、规矩和与人交往的原则和规范;"德",最基本的涵义为"得",所谓"德者得也",即人对"道"的获得,人们认识了"道",由得于已,外施于人,便称之为"德",即人遵循为人之道所引起的收获体验。"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其实就是:道德规范之外的内容,是否可教?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来进行道德教育,而不是像现行的模式这样把道德教育过程当作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父母教育子女,良心教育不可缺。所谓良心教育,是指对人对事应仁慈友善,讲道义,辨善恶,明是非的教育。因为良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基础,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一个人有了良心,就能处处从良心出发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就能与人为善,不去做伤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这是普通教师对职业的日常性解读,这一解读的背后蕴含着特定的职业认同内涵和方式。通过对实地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本研究认为"良心活"蕴含着教师对职业特殊性的理解,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教育过程的迟效性。并且,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教师工作所凭借的"良心"又分为"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由此形成了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7.
教育工作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心灵塑造、道德生成及素质发展。良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逐并坚守的道德灵魂。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良心事业,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对教育活动回归教育本真的追寻。教育工作中的良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者的决策与制度设计、学者的学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教育管理者在上层设计过程中的良心意识,强调学者凭良心从事学术,使教育工作沿着良心指引的路径前进,确保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校里素质尚未开发的可教生相对较为集中,做好可教生的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可教生的行为规律和管理心理法则,有利于学生健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良心名言辑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欲念是肉体的声音。——(法国)卢梭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苏联)高尔基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始终是一位正直的法官。——(法国)巴尔扎克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德国)马克思良心——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国)威尔斯良心比任何铜墙铁壁的城堡还安全。——(古罗马)艾匹克蒂塔良心和真正的生活,比自尊心和宗教的精神更有力量。——(法国)大仲马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德国)叔本华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道德思想均认为道德可教,但德育现实境况却又引发质疑。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厘清道德的可教性有利于深入认识德育理论,并有利于推进"德育低效"问题的解决。本文从政策法规、实践、语言学、人本和学校教育性质等多维视角,分析论证了道德的可教性。道德的可教性受人的有限性与复杂性以及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影响制约。基于道德的可教性及其局限性,本文对学校德育改善提出了几点建议,即注重宣传再动员、德育目标再调整、德育内容再丰富、德育方法再多元以及德育评价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探究人的可教性需要研究人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实现过程与结果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人能够发展和变化,哲学和生物科学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依据。人的发展既非自行其是也非由环境决定,而是一个在教育和文化环境参与下的复杂、动态过程。人发展和变化的结果能够形成一种可控的稳定状态,这为教育目的的确立提供了基础。人发展和变化具有有限性、非均衡性和存在发展阻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07,(31):71-73
良心是一种道德现象,它在人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并结合伦理学知识,对良心的概念、良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论述了良心在领导者的具体领导行为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是良心活,身为人师,既为人师,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祖国的未来。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要不得,我们要的是身心健康,思维活跃,敢试敢闯积极乐观的孩子。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在其特定的前提下,教育活动才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便是与作为受教育者的人有关的前提,即人具有可能性,人具有可教性。  相似文献   

15.
良心是一种道德现象,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良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就必须充分发挥良心的社会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良心观的教育,培养和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自觉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献身。  相似文献   

16.
随着道德健康重要性的日益凸显,道德健康教育开始得到学界关注。这就首先需要为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学科论证,以期为道德健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文章从伦理学、人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三个视角,对道德健康的可教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社会性义务道德教育,而缺乏道德原则内化为个体的良心教育。本文从大学生良心缺失的表现,分析良心缺失的原因,提出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加强大学生良心教育。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推进新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教师从净化自己的职业良心开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最佳的专业发展。因此,职业良心应该成为教师道德规范教育的起点,也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德支撑。教师职业良心首先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心教师资格认证的社会化,给教师队  相似文献   

19.
李洪星 《中国德育》2007,2(11):8-10,13
当前我国由经济体制改革主导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信仰方式和信仰教育无法适应急剧变幻的现代生活。由此带来的信仰危机和信仰教育危机一度成为困扰当代人的难题。为此,必须肃清关于信仰及信仰教育的种种误区,从哲学上对什么是信仰、信仰对人的意义以及信仰是否可教等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在人类从事职业活动中产生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它表现在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上,良心促使教育者去遵守教育规范,构成良心的善意、诚意、义务。并调节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使之变为具有社会评价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