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小孩儿相比美国的小孩儿要较为安静,所以中国的教师鼓励孩子向多方向发展,注意兴趣广一些,这是有利的。”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在清华大学定居并任教的杨振宁在谈到中美两国学生差异时所说的。已届古稀之年的杨振宁5月17日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对话。解放前曾在国内担任过中学教师的杨振宁,对儿童的教育问题饶有兴趣。以后他在美国生活时,也着意观察美国的教育。他看到,美国的小孩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好动,上了初中和高中,这里动一动,那里动一动的学生非常多,他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接触的东西多,但也有坏…  相似文献   

2.
2004年5月17日,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光临北京教育学院,与干部师生代表200余人欢聚一堂。杨先生80高龄亲临教师培训现场,凭借他数十年海内外丰富的教育和研究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他对中美教育差异的哲学思考和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段志贵 《现代教学》2007,(10):54-56
本刊在2007年第3期和第4期中,用了较大的篇幅对美国数学课程改革50年来的历程及其最新的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里我们转换视线,将中国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与美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逐一比较。 杨振宁曾经说过:“中国与美国式的教育,不能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要因人而异”。比较中美两国的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并不是要轻言孰强孰弱,孰好孰坏,孰优孰劣。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我们能调整错位,扬长补短,为推进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努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相比较起来,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起,安静的孩子就比较多,中国的学生一直比较‘乖’,其好处就是这些孩子学得比较扎实。所以中国的学生到了美国往往是能够在学习上很快超过同龄的美国学生。但是坏处就是胆子较小,一开始的时候不会做研究,不敢挑战权威。”“作为中国的教师要多多地鼓励学生,不要限制他们,特别是对于有自己独特想法的甚至举动奇怪的学生,更需要宽容对待。”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的这些观点深深地触及了我们数学课堂中最为脆弱、最为敏感的地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5.
6.
李家杰 《山东教育》2004,(28):60-60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杨振宁说:从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部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可是美国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教授对中美教育的比较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2004,(1):53-53
“中国年轻人的胆子应当大一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在清华大学给予渴望成功的年轻学子这样的建议。杨先生认为,与中国小孩相比,美国小孩从小就喜欢这样搞一下,那样搞一下,结果是耐心不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教授比较中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0.
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去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1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组美国小学的作文题目,得以与我国目前小学的作文题目相比较,颇有些心得。  相似文献   

12.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教师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两国教师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的学术责任、教师的师德等观念方面有很大差异.笔者通过研究试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4.
《教育导刊》2004,(21):62-62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在“外交学院论坛”上指出,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美国的启发式教育也非一好百好,两种教育方法应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点,才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在家上学”存在动因差异、合法性差异等.美国“在家上学”的立法许可启示我国:“家庭学校”可作为义务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启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在家上学”有法可依;加强对“在家上学”的监管,并进行身份验证.  相似文献   

16.
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居民消费变化与志愿服务发展的相似性规律,发现两国居民消费的拐点性变化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志愿服务发展阶段的相应变化,由此可见美国志愿服务的实践经验对中国来说参考价值较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中国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应以培育志愿精神、营造志愿文化为核心;以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为保障;以具有时代特色的全国性项目为载体;以志愿服务的科学化管理为依托。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国项目管理发展的起讫点不同,发展速度有所差别,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国项目管理的实践环节,具体体现在业主、承包商、设计院、合同文件、招投标过程等五个方面。通过五个方面的对比与分析,说明中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运作模式远远落后于美国,最后综合分析指出中国的项目管理应如何发展才能适应新的国际形式,才能走向快速高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科技人才,这是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急切关注的大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追随名师学习”的成长经历对我们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比较美国和我国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笔者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教案为例,对此作初步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与名师互动     
问: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答:首先应重视解题策略教学的研究。在中美解决问题策略的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更善于使用抽象策略,而美国学生则更多地倾向于使用具体策略;中国学生更善于使用常规策略解决问题,而美国学生在解决问题策略的创造性上又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美两国的课堂教学,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具体形象策略和非常规策略的教学,以便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