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项羽本记》为蓝本,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的人格特征,从而再现了项羽这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项羽本记》为蓝本,着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司马迁笔下的项羽的人 格特征,从而再现了项羽这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3.
4.
实际上,脑科学家们的研究证实了野口先生的方法是正确的。一位正在开发脑型计算机的科学家指出,“现代的教育之所以首先给学生灌输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然后再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就是因为人们误以为人的大脑宛如一台计算机。所谓填鸭式教育,就是把信息(知识)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古脑地塞进大脑,就像计算机的数据库似的,然后再给它一个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6.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其中“太史公”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十篇各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并逐条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7.
8.
朱习翔 《考试周刊》2013,(34):26-27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11.
专家解答(薛吉辰):您好,赵威同学。其实这是汉初普遍流行的一种楚国风俗。战国后期,楚国的面积最大,像当时的名人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实际上都是楚人。陈胜、吴广起义国号称编辑老师:你们好,我有一个问题请教。在古代,公是对他人的敬称,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可是《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却自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这是为什么呢?浙江省温岭中学赵威“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项羽的叔父项梁起兵,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为“怀王”,以“从民所望”。项羽自号“西楚…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太史公在体例、本纪、世家、列传的首篇中强调“让”的思想,但他所赞美的是“让”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对于具体的“让”的行为,他是一分为二地看地。同时太史公推崇、提倡“让”的美德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其深意在于强调“礼”的重要性和规范作用,在于加强人们对于“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看富人是一副嘴脸,看穷人又是一副嘴脸;看人富时一副嘴脸,看人穷时又是一副嘴脸,这叫势利。中国人向来把这种人斥为势利小人,鄙薄他们。势利眼古今中外都有,不过在金钱主义盛行的社会,势利眼更加突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给势利眼画像的,他画得很成功。成功的秘诀,据我看,就是他研制成一种检测势利眼的“仪器”,用这种仪器检测,那是百试不爽的,这种仪器可以名之曰“势利眼检测仪”。莫泊桑给于勒的人生道路设计成三部曲,当初糟塌钱,后来发财阔绰了,再后来却破产了。于勒就成了一台检测…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16.
“河山之阳”中的“河”,指的是韩城市城南的“沆水”,“山”指位于旧时夏阳县西北的“梁山”,“龙门”指位于“梁山”之阳,高门原南界的“龙门砦”。“梁山”“沆水”,“龙门砦”是旧夏阳县的管辖区域。  相似文献   

17.
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后世奉为史传学的典范。曾被鲁迅先生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选入高语第二册的《鸿门宴》一段,其中却有两处明显的疏漏。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九十九年),司马迁四十七岁,春秋正盛,一场血腥之灾从天而降。原因很简单,司马迁为孤军作战兵败匈奴的李陵辩白,激怒了圣威,再加小人杜周的谗言,诽谤,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为“诬罔罪”——也就是杀头之罪。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有八篇人物传记选录了"太史公曰"。在教学中,可从客观深邃的品评、见贤思齐的崇敬、悲切痛惜的哀叹这三个角度,探寻司马迁叠加在传记中的个人精神世界,为学生学习《史记》、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思想内涵和论述风格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