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产力标准的主要内容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地们如何攻击社会主义民主主义者》等著作中,明确地指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生产力标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为己任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实践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三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建”:一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二强调人的主体性,立足于“交往行为”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图用“技术决定论”替代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种高度科学抽象的“总结论”,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括。“三个代表”三句话就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和群众史观三大基本规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坚持用“生产力标准”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根据这一观点,必然得出以下结论: 生产力发达是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一切工作的行动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标准。 一 社会主义作为脱胎于资本主义而又高于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力思想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极大的失误,就是无视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一般”等同于“社会生产力”的特殊。这种片面理解在理论上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在实践上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在指导思想上抽掉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世界观基础。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亟须恢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本期“六朝研究”专栏,刊发了四篇文章与一篇“前言”。这四篇文章与一篇“前言”围绕着两个主题:经济与文化。六朝经济的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奇怪的是,真正致力于此的学人,实在寥寥。这里不妨引用谭其骧师在1982年说的一段话,以见问题的严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最主要的论点是:经济基础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基础中,生产力又是决定的因素;尽管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但毕竟是反作用。这是凡是接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的人都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可是我们史学界长期…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就深刻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又反复强调和阐明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鲜明而集中地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精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论”、“文化论”和“群众史观”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最基础的范畴。本文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生产力和高科技”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丰富和发展,指出了它的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理论着眼点和归宿点是党的建设 ,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理论内涵的阐述 ,不仅继承和发挥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精髓 ,而且从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及群众史观做出了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章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这里仅就教学中碰到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这一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关键性的一章。学好了本章就等于掌握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把钥匙。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中最基本的矛盾,是决定其它一切矛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体。如果不从理论上弄清两者  相似文献   

13.
<正> 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恩、恩格斯“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之后,引起学术理论界广泛反响,并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众多论者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命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同自然科学结合的生长点之一。科技在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比重由本世纪初的5—10%,已在今天上升为60—80%;科技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地位已跃居第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有着趋于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动运动,并且认定这“已经是大家公认了的,不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了”①。我认为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运动,只能以其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此来评价洋务运动,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显然是一次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思想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马 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运用,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社会意识能动性、人民群众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曾妮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2,(2):31-48+187-18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论述中得到最广泛关注的命题。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教劳结合”的重要方法论,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对“生产劳动”的解读才能超越一般的物质规定性,走向现实的社会规定性;对“教育”的解读才能避免唯心主义的干扰,客观、准确地认识其在“教劳结合”命题中的定位。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劳结合”的原初涵义可以表述为:生产劳动需要与教育相结合,因为教育可以赋能劳动者,既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从客观上加速社会关系的变革;教育需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生产劳动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展现其体力和智力的机会。这一原意经过后继者的发展,发生了重心转换。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逐渐由“精神生产能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转换为“物质生产能力—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教劳结合”概念的后期演变仍然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规律,但其原意中的根本关怀(即“人的全面发展”)有所弱化——“教劳结合”的后继者加大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注。如果只重视宏观层面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忽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终极理想。在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开...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方法论理论,其核心内容集中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华,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本文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核心内容作出解释和说明。特色理论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的基本原理得出的科学结论。邓小平说:“按照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8.
张爱红 《天中学刊》2002,17(3):118-119
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我们全面正确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分析比较“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对“三个有利于”的继承 首先,两者都突出强调了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科学的现点和方法。邓小平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战的需要,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和改革开放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一、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出发,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如何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生产力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循环,实质上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