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冯培红先生的《鱼国之谜——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23年3月出版。全书共分九章,通过传世文献、考古资料以及田野民俗调研,考证出鱼国即婆来伽国、跋禄迦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一带。作者从细微处着手,指出《虞弘墓志》中两个改刻的“鱼”字原为“漕”,继而从史料中寻求与“鱼”相关的历史人物,勾勒出鱼国从葱岭东西到黄河两岸的迁徙过程,有力地再现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明交流、胡汉民族的交融,以及中华民族形成的源远流长,为探索中古史特别是中外关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是一部具有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高水平专著,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隋代京兆郡鹰扬府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府兵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主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它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余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隋代是府兵制度完善之时,它上承魏周下起大唐,是府兵制度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因此对隋代府兵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府兵的最重要组织形式是兵府,对兵府情况的统计研究是府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前贤学者在隋代兵府研究上作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劳经原、劳格、罗振玉、谷霁光等诸位先生分别在其论著中补过隋代兵府,并都有精彩的论断。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搜检史籍及墓志资料中对京兆郡一地兵府的记载,对捡获的京兆郡十六个兵府,进行系统归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3.
府兵制是隋唐盛世推行的一种兵制,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府兵制的研究历来为学者所重视,但隋代史料甚少,《隋书》还无兵志,这给研究隋代府兵制度带来极大困难,前贤便以考证隋府名目来扩展研究材料,取得了很大成就。后世出土数量巨大的墓志资料及一批虎符资料为继续扩展新材料提供了可能。本文在继承前贤研究基础上,着重搜检史籍、墓志资料及出土的隋代虎符中对河东诸郡兵府的记载,共搜检河东诸郡十二兵府,并对其进行系统归理与考证。  相似文献   

4.
唐朝时期府兵制中“兵“的地位变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府兵制随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而达到极盛,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空前地提高;唐中期以后,社会走向衰落,府兵制遭到破坏,府兵制中"兵"的地位也急转直下。"兵"的地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从极盛到衰落的社会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刘宇 《华章》2007,(12):64-65
本文认为在唐代府兵制度下存在一种以军事关系为纽带建立的聚落--府兵制度下的军事聚落.并从河南修武县周村入手,对这种聚落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关于府兵制的研究已逾百年,研究者在此期间不断提出问题,由此构建出多个知识领域,在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形成诸种学术论争,成果积累尤为丰富,极大推动了府兵制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与传统学术史研究不同,本篇述评关切的对象不仅在成果本身,更在研究者及其所从事的研究与成果取得之间关系的考量上。主要以研究者构建的府兵制知识领域为"纲",考察研究者在不同领域开展具体研究时基本的思维脉络;以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由问题引发的学术论争为"目",剖析问题与论争出现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及其与成果之间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学习北朝时的民歌《木兰辞》时可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花木兰的父亲已年迈又无大儿,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服兵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当时实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制谈起。府兵制是西魏时根据鲜卑人的部落兵制创立的一种兵役制度,它以开府为基层组织,故称作府兵。府兵制到北周、隋唐时继续沿用,并进行了相关改革。在西魏时,府兵编入军籍,兵士自备武器,平时参加生产,免除租调力役,战时应征打仗。府兵训练严格,战斗力较强。最初的府兵只有鲜卑人参加,即所谓的胡人打仗,汉人生产。后来打破了胡汉分治的界限,有很多汉人参加到府兵中,这时府兵制的特点可以说是兵农分离。隋文帝时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主  相似文献   

8.
郑天挺很早就致力于隋唐史教学与研究,不仅对玄武门之变、宦官专权、唐代历史分期等隋唐政治史有独到研究,而且对唐代府兵制度和田赋制度也有很多创见.郑天挺对武则天研究全面细致、客观公允,其吐蕃起源于发羌的观点也被学界引为定论.郑天挺隋唐史研究特色表现在:重视精研原始文献史料;注重阐明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治学细致精微、不轻易下定论.  相似文献   

9.
历代兵制的发展变化,在固原的军事与战争过程中多有体现。先秦时期,夏商时实行临时征召的民军制,西周在此基础上更臻完善,曾“料民于太原”,车兵骑兵在固原已有反映。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征兵制与募兵相结合,仍体现寓兵于民的思想,主要是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国时以世兵制为主辅以征、募;西魏北周府兵制代替世兵制,这一形成过程在因原表现突出。隋唐仍实行府兵制,且更趋完备;贞观年间由鼎盛而衰落,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唐朝在原州设有折冲兵、防戍兵、州县兵且相互交叉,构成了唐朝中央在原州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10.
答:为了了解唐代府兵制的崩溃及彍骑的产生等问题,必须首光考查府兵制的性质和实行它的客观条件。唐初的府兵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适应首中央集权的地主政权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府兵必须自备衣粮武器,如果他们不能占有一定数量的上地,不能独立经营生产,则根本无力承受充当府兵的这些负担。府兵制所反映的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第一、贞观时,全国有折冲府六百余而关中竟占二百六十余,其目的不过是造成“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玉海一三八)、“举天下不敌关中”(陆宣公集)的局面。第二、为了防止将帅专兵的产生,所以规定“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新唐书兵志)。第三、中央地主政权如大量养兵则开支浩大,财政力量不足,故“初府兵  相似文献   

11.
东汉建安年间及曹魏时期“清介”之吏事,首见于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魏略·清介传》。史家独取“清介”二语表而出之,以为类传之名,可从汉季曹魏以“清”为美之社会政治风尚中获得说明。此间,政治文化经由标举“清流”而逐渐发生了流转,其中“清介”之吏及相关吏风的出现显示了这种演变的一个方面。所谓“清介”,同后汉的“清流”,甚至《史记》、两《汉书》所表彰的循吏吏风已殊多不同。“清介”吏风的显于当世,多少携带着曹操个人风格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颂碑文是碑文中的重要类型。北朝颂碑文从北魏初期开始出现,是汉人碑文与鲜卑刻石记功传统的共同产物。太和以前,颂碑文以散句为主,平实质朴。太和以后,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夸饰铺陈的手法以及用典、骈偶成为其主要特色。北齐、北周分立之后,又呈现出华丽和质朴生动的区别,而到庾信创作中达到南北文学融合之后的颂碑文高峰。  相似文献   

13.
全文以庾信出使西魏为分水岭,以其诗歌前后期的转变为切入点,从写作文化的角度,以内容与形式为层面,分析庾信诗歌变化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不同时代精神、时空情绪的感悟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的一大主题就是讨论“名教”与“自然”关系,二者的关系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魏初何晏、王弼主张的“名教出于自然”论;魏末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贤士所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晋初裴颇、郭象等主张的“名教即自然”论。在不同的阶段,“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虽有不同,但是玄学家们最终目的还是要维护、重建名教。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同时代招隐诗的创作,就经历了从“招隐诗”到“反招隐诗”的转变,其中“招隐诗”创作以陆机、左思、张载等人为代表,“反招隐诗”则以王康琚的《反招隐》最为著名,而招隐诗创作的变化也反映了玄学论题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牡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有野生牡丹的生存、且分布区较广;在认识上已将牡丹从芍药中分出,并科学地确立了它的分类位置;野生种类已被人们采集作为药物,其适用病症与加工方法的研究亦有所发展;东晋南北朝时牡丹成为观赏植物并被引种栽培;其品种的初步分化,约出现在南北朝末期和隋代初期;牡丹原生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利用、栽培牡丹、并培育出其观赏园艺品种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西汉东方朔的《答客难》,被认为是最早的文人以自嘲方式写的诙谐杂赋,而《答客难》的源头是宋玉《对楚王问》。本文认为,《对楚王问》没有愤世嫉俗之情,没有诙谐解嘲之意,与《答客难》风格迥异。而《荀子》的《为说者曰》以嘲讽的口吻表明孔子之时与荀子之时政治环境的不同,感情异常激动,愤世嫉俗之情溢于言外,形式上是以四言韵语为主的赋体,是自我解嘲这一体文章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汉语中表“倒仆”义的主要动词的考察,考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先秦时期表“倒仆”义的词繁复多样,其中“颠”的使用率稍高;战国末期开始活跃的“僵”和“仆”,进入两汉成为表“倒仆”义动词的常用词;汉代出现的“倒”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激增,替代“僵”和“仆”成为表“倒仆”义的主导词。这样的情况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儒者们为了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需要,十分推崇由韩愈所倡立的儒家道统论,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北宋前期与中期受到推崇,从而形成一股“尊荀”思潮。然而,随着理学的兴起与学术研究的深入,“尊荀”思潮很快结束,苟学受到贬抑与排斥。  相似文献   

20.
清真词在宋代有多种注本,惜乎多已散佚。目前所存惟有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陈注《片玉集》虽有保存文献与笺释功能,但从其注宫调、辨词调的音乐属性,分类编、设词题的编辑体例,和刘肃序言的笺注宗旨三方面看,陈注《片玉集》当为南宋时歌本,供歌者演唱,笺注以备娱乐传播。陈注《片玉集》的产生是周邦彦词在南宋流传久长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