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末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描写了其往昔的生活,内中充满了麦秀黍离之感,这部文集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同时在思想的高远旷达上亦可称晚明小品文的扛鼎之作。作者于表现市井生活之美上颇有见地,将伶人画工、珍馐美味都设置为文本的主角,在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魏晋风度比肩的诗酒风流,堪称文学奇景。  相似文献   

2.
<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时代风雨飘摇的产物,是张岱半世生涯的真实写照,亦是张岱人生里程中血与泪的凝结.在<陶庵梦忆>中,记录着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既让我们看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它所包含的丰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对园林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奇花异卉的生动描述,对江南风情的如实记录,对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精妙评论等等,无不充满着乐趣和知识.这是一部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描绘的明末市井风俗史,又是一曲抒张性灵、情感率真直露的咏叹调,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张岱《陶庵梦忆》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优秀作品,记叙了明末清初吴越民俗风土,抒发人生感悟,寄托人生品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警世和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岱的小品文素来以独抒性灵的风格而著称,用典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张岱的代表作《陶庵梦忆》用典有语典和事典,涉及经史子集和众多文史人物,典故众多和典源丰富是其用典主要个性。张岱小品文用典方法多样,有直用、化用、正用、反用、明用、暗用六种。张岱小品文用典意蕴深厚,展现了明清之际的社会生活,为后世散文创作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5.
张岱是明朝中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江南文人之一,其著作《陶庵梦忆》更是散文翘楚,文字清新,内容雅俗并盛。张岱成其文作风格有其工艺审美方面的成因,与他注目和投身世俗生活有关,更是其骨子里一脉相承的江南诗性精神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倚深厚的才学为底蕴,融特殊的经历为神采,以诗为文,善于选择最佳切入生活的角度,营造飘逸隽永的诗韵,在清淡的笔致中深藏沧海桑田之慨,国破家亡之痛,形成一种体制省净、言近旨远的散文风格,充满深婉的韵外之致。  相似文献   

7.
王娅 《鸡西大学学报》2014,(5):89-90,93
在晚明小品的创作大家中,张岱诗文兼擅,他将自己诗歌中的精神内涵和表现手法充分融入小品文的创作之中,"以诗为文",使小品文饱含了诗性特征。以《陶庵梦忆》为范本,探讨张岱小品文的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社会时局的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态的变迁。虽则在政治失序的乱世,“士人”与“优伶”之间身份差异并未彻底弥合,但却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使怀才不遇的“士人”与同样被“势”所压迫的“优伶”有了某种同病相怜的心理基础,在此背景下,“士人”与“优伶”之间的关系较之以往亦有所新变。张岱的《陶庵梦忆》就可看成乱世背景下“士人”与“优伶”关系的具体呈现。本文将以《陶庵梦忆》为中心,对其中新型士伶关系的样态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①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②饿  相似文献   

10.
由于种种原因,张岱的大量著作长期封藏于深阁,极少有人接触,致使其晚年行事恍如隔雾,诸多疑点无从辨明。胡益民先生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著成《张岱研究》一书,对于我们更深刻地全面认识张岱其人,意义之重大不言自明。但白璧微瑕,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疑点,现拈出与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1.
以张岱《陶庵梦忆》为代表的晚明小品,饱含独特的真诚与性灵,在内容上大量记叙江南城市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常事,从各个层面涵摄了江南城市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涵,即市民文化的雅俗共赏,节日习俗的娱乐狂欢,城市消费的审美性和符号性。其所展现的晚明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和蓬勃热烈的人文气息,实现了个体内在欲望的满足和精神的独立自由宣泄,体现了一种诗性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2.
张岱(公元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绍兴山阴人,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仕。他继“公安”、“竞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然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者。小品文《湖心亭看雪》是其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这篇山水小品,仅一百多字,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笔墨精炼高超令人惊叹。  相似文献   

13.
晚明小品文作家张岱,以其丰厚的学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在《陶庵梦忆》中展示了晚明的社会百态和风俗画面。其作品不仅体现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倾向,作者更是将一往深情,真气真性的审美体验融入在作品的创作中,产生了节短音长、墨稀旨远的表现效果,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人冒襄所作的《影梅庵忆语》因其文字哀感顽艳、对婚姻爱情描绘细腻动人,在文学史上开辟了一条伤悼故人并抒写自我哀感的新路,此即“忆语体”文学的发端。从“忆”“语”其名出发,抓住“忆语体”文学的传记文学传统和笔记文学传统,可以初步理清其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15.
《影梅庵忆语》是冒襄悼念他的爱妾董小宛而写的回忆性散文,该文因其描写的爱情故事极富传奇性和感染力而流传甚广。但如果从冒襄的家世生平社会和他所处时代背景出发,并结合《影梅庵忆语》的文本内容分析则会发现:在追忆儿女私情的文字背后,暗藏着冒襄身处时代巨变中进退失据、忐忑不安的士人易代心态。  相似文献   

16.
山水景物,总是撩人引兴。游有人,记亦有人。游者乐,记游亦乐。读游记而试解其中味,不亦乐乎。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景记游,又不是泛泛地写普通的游山玩水。作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借用文章结尾舟子喃喃的述说,可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桃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篇小说<桃花梦>中,桃花作为意象,同时蕴涵着多重意义,它不仅预示了主人公即将经历的桃花运以及桃花散净后的寥落、孤独和无奈,而且也隐喻了当代官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场规则,同时还显示出现代人所追求的"纯粹爱情",正如梦境一般可遇而不可求,也如幻影一般一触即碎,更像桃花一般因时节变化而难逃零落和支离破碎之命运.  相似文献   

18.
路地先生的诗凝聚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淡泊自,不夸不隐,淳净隽永,平易婉约。  相似文献   

19.
王军 《师道》2004,(5):50-50
读到朱永新先生的新《新教育之梦》,是在我刚刚教完一首新诗《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后——  相似文献   

20.
在编辑陶西平同志《一路走来——陶西平教育漫笔》一书的过程中,我一直被感动着,振奋着,激励着。陶西平同志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一位老领导、老教育工作者,也是我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他早年做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后又担任过北京市教育局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分管教育)、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总督学顾问、北京市社科联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不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不论是做官员,还是做顾问;不论是工作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