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认识和评价一座城市文明历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种.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判断这座城市的价值。是最基本的判断起点。因此,保留一座城市记忆的系统完整。意义就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人们透过一系列的城市记忆,去触摸城市往昔、感受现在、展望未来,与城市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找到重塑现代城市精神的原点。开拓城市新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这个城市的一部物化发展史,对城市文化遗存、自然遗存保护起到很大作用,也是这个城市维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这个城市精神溯源的家园;人们进博物馆鉴赏文物,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对话,理解历史,走近历史文化的真实.博物馆利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载体来演绎凝聚在文物上的那些逝去的记忆与文明.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成就辉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在不断消逝,城市记忆正在日渐变得模糊。自2002年以来,已有50多个大中小城市相继推出"城市记忆工程"项目,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多数城市记忆工程的开展还存在纵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成效不显著等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将城市记忆工程提升到城市记忆档案资源体系的构建上来。一、构建城市记忆档案资源体系的内涵古往今来,一座城市承载着不知多少包罗万象的浩瀚记  相似文献   

4.
城市在形成、变迁、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代表不同时期的建筑、街区、文物古迹、文献资源等,它们记录、讲述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城市记忆,就是"有形记忆"的"形象表达"和"无形记忆"的"抽象提炼"。城市记忆,不但通贯古今,纵向记录着绵延久远的历史文脉,而且妙趣横生,横向展示着丰厚广博的现实内蕴,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记忆受到社会关注,而城市档案的积累保护和开发利用,就是城市记忆的保持、再现和传播过程。为此,一些城市档案部门相继开展了城市记忆活动。2002年,青岛市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随后,武汉、柳州、大连、上海等也相继开展。他们将记录重大活动、城市变迁与抢救性收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相结合,将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了交流和总结这些经验,中国档案杂志社和上海市档案局共同组织了“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14座城市档案部门派代表参加,带来了12篇精彩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薛冬 《兰台世界》2022,(S1):65-66
<正>一、城建档案馆参与城市记忆建构的学理分析1.城建档案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一般而言,城市记忆包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整合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呈现出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城建档案通常也包含两类,一是有形的记忆客体,如历史建筑物、照片、录像等,二是自然遗留的客体,如山体、湖泊相关的照片与录像等。伴随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记忆不断被填充,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浪潮中,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献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贡献。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文献承载了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点点滴滴的记忆,反映着城市的历史、社会和思想的变迁,是城市生命历程不可中断的链接,这种链接使今天的生活与历史、  相似文献   

8.
任敏 《档案》2014,(11):51-53
城市记忆档案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城市历史文化,开展城市记忆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和开发利用,构建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是维护城市记忆、保护和弘扬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张兴霞 《兰台世界》2011,(S1):23-24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这个城市的一部物化发展史,对城市文化遗存、自然遗存保护起到很大作用,也是这个城市维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是这个城市精神溯源的家园;人们进博物馆鉴赏文物,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历史对话,理解历史,走近历史文化的真实。博物馆利用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载体来演绎凝聚在文物上的那些逝去的记忆与文明。我们之所以去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感叹收藏之博大,也不仅仅为缅怀文化之精深,更重要的,它珍藏历史、启迪未来。  相似文献   

10.
1“城市记忆工程”设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更加速了城市建设改造的步伐,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以青岛为例,这座仅有着百年多历史的城市,在近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新城区的开发和老城区的改造,一座座高楼大厦平地而起,一条条新建道路贯穿东西南北,我们目睹着一个现代化城市崛起的同时,一些城市旧貌也在不经意间悄然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丁海悦 《山西档案》2022,(3):142-149+154
职业化、市场化、大众化的体育事业建设背景下,围绕着竞技体育项目职业联赛中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形成了多元异构的职业俱乐部档案资源,同时城市记忆工程的兴起为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建设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在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视角下,职业俱乐部档案资源成为承载记忆的载体。职业体育俱乐部档案资源和城市体育文化记忆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匹配关系,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参考价值和经济价值等价值形态,并且将从文化保护、文化展示和文化产品三个维度对城市体育文化记忆工程提供信息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12.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3.
初到一座城市,人们通常会买一份这个城市的报纸,试图从中快速了解这个城市。因为,一张报纸根植于一座城市,是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产品和精神载体,它在传递一座城市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对一座城市的精神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引导舆论,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推动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党报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赵华 《山东档案》2020,(2):49-50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筑是城市的身体。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青岛历史上经历了德占、日占以及北洋军阀、国民政府等多重统治,使这座城市命运多钟却独具特色。青岛人不应忘记历经的各种磨难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应像善待“老人”一样,守住青岛这座城市的根和青岛人的魂。  相似文献   

15.
城市档案不仅是政府机构进行归档的需求,也是城市记忆的收藏。当前,我国城市进入城市功能不断优化与提升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的选择,城市档案资源建设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当前档案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要满足人们对档案的需要,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增强档案的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城市记忆建设中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高校图书馆在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合.  相似文献   

17.
许晶晶 《档案》2011,(4):43-45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使如何留存完整的城市记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记忆与档案资源留存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应采取发掘有关馆藏、摄录城市影像、收集口述档案、征集散佚档案等四种方法留存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同时,应加强有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城市记忆档案留存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就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档案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传统的博物馆如何最大限度地展示一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发展进程、如何与城市文化建设构成互动态势,从而彰显城市的个性特征与魅力,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正视和探讨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博物馆作为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教育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城市或物件的精彩再现、一部浓缩的物化的社会发展简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的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不朽篇章,遥想社会的辉煌进程。  相似文献   

20.
邓英姿 《档案时空》2016,(12):19-22
一、城市记忆与城市档案挖掘的背景及意义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基本使命。现代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对城市文化带来了诸多影响,破坏城市历史古迹的行为屡见不鲜,城市面貌趋同问题日益显著。自2002年青岛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以来,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也纷纷开展了自身的城市记忆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