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体育科学跨学科的含义与必要性,分析了当前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认为当前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够深刻、传统体制的弊端、对既得利益的保护、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因素的干预是阻碍体育科学跨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推进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体育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认知基础、范式、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辨析.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是体育科学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跨学科研究不以建立新学科为最终目的,而是运用或综合体育科学内外的学科理论与方法来解决体育现象中的问题.一个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学科间的联系不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一个有主题的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体育研究中的跨学科取向——内涵、意义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跨学科研究是以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为背景,立足于体育问题,综合地、系统地、多维地、联系地运用交叉学科的研究工具、观点、原则、方法、范式等来探索体育现象而形成的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具有合作性、整体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它有利于学术思想的交融,有利于整合多学科力量解决体育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体育研究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扩展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研究主体等方面,体育跨学科研究有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志斌  董治委 《精武》2014,(36):129-130
该文应用系统学理论、协同学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论述了高校体育学科跨学科研究在现代科学研究组织存在的形式,以及高校体育跨学科研究人员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高校体育学科跨学科组织建设注意事项。从跨学科组织结构模型、运作经费、管理体制、跨学科科学研究环境、跨学科研究人才建设、国家政策六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体育学科跨学科组织建设途径,为研究人员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文献参考,为高校体育跨学科科学研究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跨学科研究法在体育科学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学科研究法的根本取向为创新研究,其对体育科学学科创新发展及创建新学科具有重要作用.认为:跨学科研究法是拓展创新思维的引擎、架起知识创新的桥梁、创建新学科的主体方法、加速体育科学学科拓展的动力.论述体育跨学科研究法的方式、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指出跨学科是体育教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今后的体育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产生较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7.
魏吉林 《体育教学》2023,(S1):41-42+45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落实,构建高效课堂成为众多教师的研究内容。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将教学改革侧重点置于多元学科与体育教学的融合,通过将信息技术、音乐、德育教育等与体育教学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掌握体育运动技能、逐渐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切实推动体育教学发展。本文就小学体育与多元学科教学的跨学科融合进行研究,并对此提出相应看法。  相似文献   

8.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在2011—2020年收录的79 758篇体育科学研究论文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等方法,从知识吸收和知识扩散2个维度探析体育科学跨学科知识流动特征。结果显示:体育科学的知识吸收主要来自健康、护理、医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康复学等期刊类群,逐步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体育科学知识扩散广度随时间呈对数增长趋势,体育科学知识向其他学科知识扩散的强度呈幂率分布特征,体育科学知识扩散速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趋势;骨科学、外科学、康复学、生理学等15个学科为体育科学知识扩散核心学科;跨学科知识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系统工程学、运动神经科学、体育健康与环境、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育教学、儿童体育和老年运动医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9.
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科学与统计学的发展启示:高等体育院校应重视体育统计对于体育科学发展的作用.体育科研要重视与概率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加强实验设计,注重抽样研究及社会科学常用统计方法的普及,注意统计方法应用的条件,避免统计方法误用.还应研究相关学科的统计方法,加强方法的移植研究.体育统计学科的纵深发展必须有跨学科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刘文春  黄卓 《体育科研》2000,21(1):35-37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体育教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学科教育学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并提出了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重视跨学科理论的研究,使体育教改能够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笔者以此对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黑龙江省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切入点,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需要,培养过程中存在体育专项基本技能和体育基础理论缺乏、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单一导师制不利于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提出多样化教学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建立跨学科导师团队,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制度,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等解决对策。为进一步优化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提出相应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资料统计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学校体育”研究的论文和成果约占整个体育学研究领域的半壁江山 ,可见学校体育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理性地看待当前学校体育研究中的繁荣状态 ,是每一个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者必须持有的基本态度。而研究效度却能清楚地透视出“繁荣”背后存在的问题并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方向 ,为此 ,本文试图以研究效度为视角来审视当前学校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其目的在于确保学校体育研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1 当前学校体育研究效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及调查访问 ,从中…  相似文献   

13.
范莉  赵健欣 《武当》2023,(10):76-78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引领下,在各类学科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信号灯,如何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华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国防教育五个维度挖掘中华传统体育特有的育人价值。为促进中华传统体育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下科学有效地发展,提出以下突破:(1)拓宽基础教育政策保障;(2)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3)成立跨学科教研室。  相似文献   

14.
体育科研方法论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体育科研领域惯常出现的谬用观察、实验及量化手段和泛化科研工作等弊端,反省体育科研人员自身与实践之长相对应的理论之短,倡言三维体育科研方法新概念。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邵伟德 《体育科学》2002,22(4):49-53
运用典型研究法,理性分析法,对1995~2000年《体育科学》全部载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现代体育科研体现了多样化研究方法并用的趋势;访问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成为收集资料重要的方法;科研工作者的文献检索意识应进一步加强;问卷调查法的科学性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论述体育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目标、任务、建立假说、研究方法、选领导、组织形式、成果整理和推广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再说体育科研方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体育统计方法的认识出发,讨论了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实证研究等不同层次研究方法的意义和局限,指出研究方法必须与研究问题紧密结合,研究问题必须有正确方法保证,并分析了使用研究方法时出现问题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体育科研方法总体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体育科学和体育科研方法,以及体育科研方法的总体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文认为,体育科学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的结果,体育科研方法是人们认识体育的手段。体育科研方法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体育科研方法形成的移植化,发展的两极化,种类的多样化和应用的综合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体育学科发展有赖于研究方法及其拓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方法是制约体育学科发展的命脉,是衡量体育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拓展性、创新性对体育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继承学科研究主方法、优化学科研究综合方法、不断拓展和创新方法是发展体育学科研究方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第6界体育科学大会学校体育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第6界体育科学大会收录的211篇有关学校体育基础教育的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究的学段、地区、研究的性质、角度、方法等几方面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揭示当前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及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