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层层深入对话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读——读通读顺读正确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学习课文时,教师只是让学生读一回课文,便急急进入讲解课文内容的环节。  相似文献   

2.
这里所说的“质疑式”阅读教学,是指课堂阅读教学中,鼓励、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由“整体感知——自我设疑——讨论释疑——总结归纳”等环节构成,其核心环节是自我设疑、自我解疑。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阅读教学逐渐关注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过程与结果、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但就学生而言。主体发展的价值引导仍有不到位;就教师而言,教学价值预设与生成仍有不到位;就语言文字而言,触摸语言的温度与揣摩情感的亮度、语文的价值引导与创造仍有不到位。笔者在多次听课、评课、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反思,精心整理,用心总结,现列举几个“经典”的语文价值引导方式,供在实践中参考借鉴与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回顾历史,阅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阅读教学走过了四个阶段。即:解放前为“读背”——识字背文为主,“口述三贯经”;建国后为“讲读”——师道尊严,学生唯命自从,教师是先生,学生是听众,教师在台上夸夸其谈,学生在台下洗耳恭听,“照葫芦画瓢”不能“越雷池半步”,课上的主人是老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改革开放后为“导读”——师生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做到三个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训练主线。于是出现了教师提问题,学生自己读书找答案,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所谓“教学模式”,教师们仍然是主讲,仍然在包办代替;2000年初颁发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应成为学生的乐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书本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这样,语言文字不再是枯燥的内容,而是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6.
杨成林 《新疆教育》2012,(16):167-167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如何?就乡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我听过不少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其中不乏优质课,但不尽如人意的课却大量存在。有不厌其烦的分析教学,有为应试的肢解教学,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教学等等,不一而足。追根溯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主体地位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失落。  相似文献   

7.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小学低年级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尤其要大力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相似文献   

9.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10.
【问题思索】曾看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读的:师:竟然是什么意思?生1:想不到。师:想不到什么?生2:想不到母亲这么轻。师:怎么轻?生3: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师:我为什么会想不到?(生读这段中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符颖 《教师》2008,(11):20-21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美化"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年段的阅读,在把握文本内容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可见,必须根据不同年段区别对待。但是不少教师把阅读教学的时间用在提问、分析理解文章内容上,将引导阅读误认为是掌握文章的情节,舍弃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研读文章发现问题的权利。那么到底怎样引导学生"读"呢?一、"读"的要义阅读教学的"读",不同于一般人的休闲阅读,它应该有明确目的,培养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突出体现学生的"读",以代替教师大量的讲解,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内涵,并模仿范文的方法来写作,达到"以读促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作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他们的心灵与文字相碰撞,情感与内容相融合.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充分浸染下.读出自己的心声.更自主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语文能力.积淀语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那么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读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浅探。  相似文献   

16.
饶凡 《中小学电教》2009,(9):118-118
<正>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读"来实施,学生的"读"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因此,导得合理,读得起兴,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那么,怎样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读,使学生真正在读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读出高效、读出实效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要读出三个层次;而实现这三层目标,必须得抓住三个关键。一、读准、读通,实为关键这一层次的读,是阅读活动的基础,也就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做到不漏字,不添字;读通课文,做到不读破句子,把课文读顺读流利。要达到  相似文献   

18.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让学生积累语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是多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要求地读。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掌握技巧。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就是以读导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教学的效果显然是不好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黎第兰 《新疆教育》2012,(7):104-10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课堂上大部分时间完全放手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读,自己成了旁观者,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时间一长,学生就感到乏味。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读书有味呢?我在课改实践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手段,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增进阅读,从而达到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