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2.
刘春蕾 《报刊之友》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4.
刘春蕾 《今传媒》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中外著名记者中,法拉奇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的一位。这不只是因为她的名字和她所采访的邓小平、亨利·基辛格、诺罗敦·西哈努克、亚西尔·阿拉法特、侯塞因等世界风云人物联系在一起,更是因为她风格独特的采访才能及独立无畏这一记者必备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法拉奇要当"事件见证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起法拉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写的那本《风云人物采访记》。她本人也因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而享誉佳名“世界政治采访之母”、“二十世纪后半期历史的见证人”。被称为当今世界第一女记者的法拉奇,全名奥丽亚娜·法拉奇,1930年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工匠家庭。法拉奇的父母非常贫困,但他们允许自己拥有一样奢侈品——书籍。这使法拉奇从小就有机会钻进书的海洋。 法拉奇在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之后,对历史产生了许多疑问和遗憾。比如,耶稣整天被人们膜拜,却没有人真正知道他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是黄头发还是黑头发,是胖是…  相似文献   

7.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每天都是壮丽的冒险──访奥丽亚娜·法拉奇[日]下村满子刘明华译(接上期)具有历史价值的录音带基辛格对奥丽亚娜也感到束手无策。在接受采访时,基辛格曾把自己比作出色的西部牛仔。──一个人骑着马,在货车前奔驰,率先进入乡村和城镇,把人们从危险中拯救出来...  相似文献   

8.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9.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世界级新闻界巨星。几十年来,这位瘦弱女子曾采访过三十多位风云一时的热门政治人物,其中有基辛格、阿拉法特、侯赛因国王、勃兰特、霍梅尼、卡扎菲、沙龙、卡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的采访录,包括对基辛格、阮文绍、武元甲、西哈努克、甘地夫人、果尔达.梅厄、约旦的侯赛因、南尼等的采访,这些人都是20世纪60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日子里,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萦绕:我离法拉奇究竟有多远?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她被人们视为一种反暴政、反集权、反专制的象征,广为热爱自由、追求民主的人士所喜爱。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可以说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关系风云录。就凭这本书,法拉奇确立了她的“国际政治采访之母”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法拉奇的新闻采访技巧和专业训练素质,而且放射出一种罕见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精心设计每一个开场白进行单独访问的“开场白”是比较困难的。法拉奇事先当然要仔细研究采访对象的性格等特点来设计因人而异的开场白。例如,她去访问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以前,早就知道,她将面对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独裁者。她的第一句话却是:“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当时担任翻译的就是后来流亡到法国的巴尼萨德尔总统,他懂法语,但他迟疑许久才敢译出来。霍梅尼从来没有听过这种对他个人挑衅的话,当然他非常生气。但是,坐在他面前的是一  相似文献   

13.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14.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政治采访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利亚娜·法拉奇在谈自己工作体会时,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法拉奇是以访问国际风云人物而闻名于世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访问了包括我国的邓小平、美国的基辛格、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朗的霍梅尼、约旦的侯赛因、柬埔寨的西哈努克等三十多个国家当时的著名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的轰动世界的访问记。法拉奇访问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除了占一定篇幅的前言之外,就是将录音机录下的访问中的全部问答,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的形式全文发表。她以此来表明…  相似文献   

16.
这个这个这个引发的震撼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施燕华说,采访后,法拉奇根据录音整理记录,不明白的再问我,我一句句地跟她对,大约用了一天时间。她非常忠实,连最简单的词都不放过。比如,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有些采访对象,本是知情者,有许多话可讲,可是,因为某种原因,却不愿意谈或者是只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针对这种情况,记者可适当地采用激将法。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惯于用激将法采访,有时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她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对话要生动,高锋要激烈”。她访问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时单刀直入:“我要告诉你,先生,你是伊朗的新沙皇……”刺耳的语言把霍梅尼气得火冒三丈,良久说  相似文献   

18.
姜宁 《军事记者》2005,(8):37-38
意大利《晚邮报》简介:《晚邮报》创刊于1876年3月5日,其总部设在米兰,发行量约60万份至80万份,是意大利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目前,该报每日56-64版,分国内、国际、地方、社会、经济、文体等版面。该报在华盛顿、纽约、莫斯科、巴黎、伦敦等地派有常驻记者。《晚邮报》著名女记者奥丽亚娜·法拉奇善于采访国际风云人物,如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等。1980年8月21日、23日,法拉奇曾两次采访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邓小平在这两次采访中的谈话内容,被收集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中国新闻代表团一行10人5…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20.
爱穿长裤和男装,写作时每天要吸60支烟,以使自己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迷恋文学,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同时又善于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曾采访过霍梅尼、邓小平、武元甲、阿拉法特、巴列维、基辛格、卡扎菲等很多国家元首和权势名人。这个人就是奥丽娜·法拉奇。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鲜明、尖锐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传奇人物。她的影响一直留在千万读者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