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他在街上游走,似乎漫无目的。街市平静,一切如常,没人注意到他。忽然,他停在一扇门前,迅速掏出一把钥匙,打开门闯了进去。还没等房子里的人反应过来,他已一把扯掉伪装,露出怪异而狰狞的面目,开始施展邪恶的法术。不一会儿,房子里“变”出了另一个“他”、又一个“他”、再一个“他”,许许多多和他一模一样的“他”。  相似文献   

2.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3.
“古”娃娃觉得一个人没意思,想找个邻居做伴,于是决定搬家。 他选择了一位“女”大妈做邻居,于是他成了“姑”字。别人都把他当成“小姑娘”看待,给他梳辫子,让他穿裙子,真别扭啊!  相似文献   

4.
文字国有一位特别热情的公民,他就是“们”。这位老史有一个特别的爱好,那就是爱交朋友。这不,“我们”“你们”“他们”“孩子们”“同学们”“老师们”……常常相聚在一起,好不快活!  相似文献   

5.
《今日教育》2010,(12):31-3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朋友     
“宝宝不哭!乖乖!抱抱!”这是一个朋友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会扑到他的怀里。  相似文献   

7.
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塑造了各式各类的“英雄”形象,其中,作品用笔最多的正面人物是圣子式的“英雄”史天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圣徒型的人物”,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品行端正、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但也有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实际上是一个组织或一种观念的体现或化身,这一形象对丰富当代文学“英雄”人物画廊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草地上不知是谁遗落了一面镜子.甲虫小黑首先发现了。“哇哈,你好!”呵呵,镜子里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朋友”呢。甲虫挥挥自己的前爪,朝镜子微笑,镜子里的“他”也在挥动前爪,向他微笑……  相似文献   

9.
一位著名企业家做报告。当听众询问他最成功的经验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但是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问大家:“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说。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圆。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圆,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学校管理不也应如此吗?学校管理者不大包大揽,给下属留个缺口,就是留下了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空间。事必躬亲,是对下属、对员工智慧的扼杀。长此以往…  相似文献   

10.
《中文自修》2010,(4):46-47
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予的信息在审题时不可忽略,“一路”一词需写出一段经历或展现一个过程。“与你”两字要读出“与你”的一个对象,要从。我”或“他”的角度入笔叙述。“同行”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重点写“你”的故事,二是“我”或“他”需是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按常识,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比较讨巧。  相似文献   

11.
在本雅明的经验理论中,他曾经提出一个核心概念:“具体的经验总体。”他认为,这个“经验总体”应该包括较少受到启蒙之光照射的文学艺术领域。在本雅明关于“经验”与故事关系论述中,他指出:讲故事艺术是经验交流的最有效形式;经验在故事中的呈现仰仗“转述、浸润与复述”三种手段;随着手工劳动的衰退,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战争、技术等社会生活的变化,“经验贬值了”,“讲故事艺术衰落了”,艺术、“韵味(aura)”、传统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小说与新闻报道。但是,他仍希望通过对“故事”的解析寻找对传统的衰落的补偿。  相似文献   

12.
《父母必读》2010,(12):148-148
从此时起.他开始从“自由人”向“社会人”转变,开始热衷于“我自己来”.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年龄!就让我们把代表自立、更让孩子有成就感以及可以插上想象翅膀的玩具送上吧!  相似文献   

13.
说“TA”     
作为新出现的拼音字母词,第三人称代词“TA”、“TA们”是在“他(她)”、"他(她)们"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二者都属于不规范的用法。但是,这两种看似不规范的用法是为弥补“他”和“他们”在表意上的缺陷而产生的,有着其内在的客观理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归《项羽本纪》的文本,通过项羽在不同事件中的语言的长短(或者有无)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的完整性。“力”“、气”“、略知其意”的“兵法”,是司马迁心目中项羽生命的三要素,它们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或同或异、时隐时现的形态,形成三条脉络贯穿于项羽的一生,再加上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情义”,四者构成了一个脉络贯通、气韵兼具、生动丰满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4,(10):48-48
1.饱:一生好吃懒做,只是一个能装“食”物的饭“包”。 2.皎: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白”“交”了那么多的学费。 3.敏:善于精打细算,“每”一“文”钱都要用在刀刃上。 4.堡:“保”卫国“土”不受外人侵犯,是每一位军人应尽的职责。 5.吵:两人在对骂中,总是“少”不了出“口”伤人。 6.恩:“因”为人生观不同,所以大家的“心”老是想不到一块儿。 7.炎:别去顶撞正在发脾气的人,那样只会让他“火”上加“火”。 8.战:总想“占”有他人的财物,而大动干“戈”。 9.认:一个多“言”多语的“人”,总是好管他人的闲事。 10.娜:“那”是哪家的“女”孩子?长得真漂亮!  相似文献   

16.
杨文聪 《中学生天地》2010,(6):23-23,25
B是我们宿舍的“老大”,他有着极其张扬的面孔和强壮的体魄。通常身为“老大”,不但要有力,“理”也同样不能少,B就是这样,一身的力和一嘴的“理”总是用得恰到好处,令人敬佩。一次,我们寝室的两个同学发生口角,差点要动手了,他立刻站在两人中间作“肉盾”隔开他们,俨然一个“超人”。  相似文献   

17.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18.
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应然”不是“实然”。“应然”转化为“实然”的过程,就是规范转化为师德的过程,就是“德化”的过程、“德性”形成的过程。道德规范能否内化取决于人们对规范的认同,而对规范的认同又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所在群体和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他才会形成对学校和事业的责任感,而有了这种责任感他才有可能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和“德行”,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师德的人。  相似文献   

19.
半“生”不遂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但是,在仔细研究这些内容的同时,笔者又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正可谓是半“生”不遂,让人可悲可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姓名让人半懂不懂从课文中我们看到,他的姓名来源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他作为在封建社会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却连一个像样的、好听的名字都没有,说明他社会地位低下,是个有姓无名的人。作者用这个叫人半懂不懂的绰号作为他的名字,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这个人物迂腐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王阳明“圣凡平等”思想是他社会控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将“致良知”作为其“圣凡平等”的基础,将“天理昭然”作为“圣凡平等”理念的目标,将“为政以德”看成提升凡人“良知”水平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这就使他的社会控制思想与“圣凡平等”思想相结合,将儒家思想的播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