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与儿童就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如何看待游戏的生活价值,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人的童年。儿童的游戏产生、发展于童年的生活,因此,我们就常常认为是童年生活给予了儿童以游戏。然而,如果看不到游戏也给予了儿童以童年、童年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在意儿童的游戏、儿童游戏的权利?实际上,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必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种类齐全、花样繁多的儿童游戏活动。古人是怎样对待儿童的这种主要生活方式呢?目前我国幼教界的游戏实践状况是否与古人对待游戏的观点与态度存在一定的因袭性?本文试图对我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特征进行梳理,总结我国传统游戏观的特点,揭示其成因,并分析其对当前学前教育界的影响,力求做到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真正把游戏当作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使儿童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一、中国传统儿童游戏观的基本特征儿童游戏观是人们对待儿童游戏的态度和观点。我…  相似文献   

3.
游戏和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在一定意义上,游戏与儿童就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如何看待游戏的生活价值,实际上就是怎样看待人的童年。儿童的游戏产生、发展于童年的生活,因此,我们就常常认为是童年生活给予了儿童以游戏。然而,如果看不到游戏也给予了儿童以童年、童年的生活,我们就不会在意儿童的游戏、儿童游戏的权利。实际上,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必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幸福和快乐。游戏给予儿童以儿童的生活,给予儿童以灵性。儿童生活于游戏之中,就是过一种有灵性的生活。这种灵性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然成长的力量与后天文…  相似文献   

4.
游戏是儿童的最爱,角色游戏是应幼儿角色模仿和扮演的需求而生的。老师是孩子的天使,儿童是快乐的天使。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角色游戏充满童心、童趣、童态,她为孩子们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儿童的天空快乐地飞翔。儿童生活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角色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决乐的本质。作为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如何在角色游戏的教学实践中来体现这种快乐理念呢?  相似文献   

5.
童年体验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世界的有效途径。通过考察童年体验发现:儿童生而就是生活者、游戏者和学习者,其生活、游戏和学习之间相互交融,并由此构成多维交叠的儿童世界。  相似文献   

6.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体系中.游戏与学习成为一对对应指标.相比学习活动,游戏在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中是"缺位"的,这破坏了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妨碍了儿童生活质量的均衡提升."生活质量"这一话语将还儿童以正当的游戏权利,守护童年的幸福.  相似文献   

8.
基于儿童生活论域,考察童年生活变迁,我们发现:当代儿童的生活,普遍陷入了各方催逼早熟的成长困境、交往空间匮乏的发展困境、控制作为道德的精神困境。为此,需要重构“属于儿童的课程”,凸显游戏与审美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课程立意下,课程开发以儿童为本体、基点和路向,展开重建童年的行动路径:一是再构课程空间,二是重塑课程功能,三是改良课程生态。指向游戏与审美,重建自在的童年,对贯彻落实儿童发展纲要,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镜鉴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敏 《中国德育》2010,(3):94-94
童年让人们感怀最多的就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然而,现代教育却让童年的生命绿洲面临着沙化的危险。在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体系中,游戏与学习成为一对对应指标。相比学习活动,游戏在中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中是“缺位”的,这破坏了儿童生活的完整性,妨碍了儿童生活质量的均衡提升。“生活质量”这一话语将还儿童以正当的游戏权利,守护童年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许多教师都自发地把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原则作为游戏的内隐规则。一旦儿童的行为与真实生活相抵触,老师就会义正辞严地指出儿童的问题并要求其进行修正。游戏要遵循和寻求真实生活的原型,这无可厚非,但游戏与真实生活一模一样吗?这种一致是绝对的还是有弹性的?有没有比游戏符合真实生活的原则更重要的游戏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元素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之一,游戏是人类的共有本性。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生活植根于游戏之中,游戏赋予了儿童有灵性的童年生活。为使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在引导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中,幼儿教师要融入游戏精神,与儿童共游戏,诉求同作"游戏人",在游戏中实现自身心灵的成长,从而臻达卓越品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游戏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途径。现代幼儿园之父Froebel将游戏过程定义为“童年幼芽的自然演变”。Bob Hughes则认为游戏是人们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接触的过程.童年是一段要穿过陌生境地的旅途,儿童是这段旅途中的游客.而游戏是他们进行探索发现的工具。在游戏中,孩子们用成人的方式实践,并评论着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通过游戏,他们获得了与同伴交往的纽带.也获得了一种教他们如何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的观念。因此,游戏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15.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形式,学前期的儿童就要以游戏为主,剥夺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则会窒息他们的童年生活,将导致他们发展得畸形.鉴于角色游戏与幼儿主体的密切联系,从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与幼儿主体的发展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角色游戏对幼儿正面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17.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让游戏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开发、创编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带有乡土气息的游戏,让这些游戏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幼儿语言假成人化现象十分普遍,有些儿童甚至出现了童真的流失,童意的丧失。鉴于此,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走近幼儿、亲近幼儿,融入幼儿的生活,开展生活化游戏,让幼儿拥有与众不同的、"有意思的"童年生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的深度发展需要回应儿童游戏缺失和童年过早消逝的现实。对此,新的教育建制过程应当深刻反思儿童生活的“大生产性”,并尝试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在“量”和“质”上去谋求合理的校园游戏时空,帮助儿童感受校园生活的乐趣,延续童年的欢乐。  相似文献   

20.
陈敏 《江苏教育》2010,(4):43-46
由于理论描述与实际状态之间的错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儿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代言描述”。儿童在其中担任创造主体的游戏存在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文化不仅包含了关于儿童的、为了儿童的文化.更应该包含儿童自己创造的文化。但是这种本体形态的儿童文化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这折射出在我们的时代.儿童并没有被看成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童年时代的最重要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