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怡红 《现代语文》2007,(2):122-122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等,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散文家,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文化苦旅》一面世,便在读者群中造成空前的轰动效应。可以说,《文化苦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散文的一元化创作模式,使散文走向多元化、复调化。更重要的是,余秋雨把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融人到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散文系列。本文试图从《道士塔》一文出发,管中窥豹。简要谈谈余秋雨在散文创作手法上的一些革新。  相似文献   

3.
从我做学生到我做老师,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一文不知已读过多少遍了。这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他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相处,家家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安宁祥和氛围的美妙画面,以至我们忘了它只是一篇为介绍《桃花源诗》而写在前面的序文。打个比方,如果说《桃花源诗》是一颗璀璨珍珠的话,那《桃花源记》便是一个盛装这颗珍珠的匣子。而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这个匣子是如何的精美,  相似文献   

4.
高凤英 《河北教育》2007,(12):36-36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优美,富于诗意。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想象成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把秋天里树木、田野、菊花颜色的变化,想象成是秋雨给涂上的不同的色彩,把秋天果子成熟的香甜,说成是秋雨带来的气味,把动物准备过冬,想象成是秋雨送来了信息……作者贴切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清新、优美,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具体形象,体会秋天的美好。因此,  相似文献   

5.
张晓珍 《考试周刊》2011,(78):32-33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6.
马静 《现代语文》2010,(6):153-15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收录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这篇文章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的《秋雨散文》。时隔八年之后,在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1月出版的《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也收录了这篇《道士塔》。细心研读之后,笔者发现,二者存在着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7.
戴望舒是中国新诗史上享有盛誉的重要诗人,创作过不少优秀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形式上看,他的作品有两类,一种是讲究音韵节奏,注重音乐美的作品,一种是不押韵,追求散文美的作品。前者的代表作有《雨巷》、《烦忧》以及晚期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元旦祝福》等,后者的代表作是《断指》、《我的记忆》、《对于天的怀乡病》等。应该说,这些诗尽管风格迥异,却都是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8.
姜友芝 《学语文》2011,(5):52-53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家。钱基博称他是明代最杰出的散文家.这种评价是中肯的。归有光在散文方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得其神理”,同时也尊崇唐宋诸家。他的著名作品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其中《项脊轩志》是他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谢偃是生活在隋代和初唐时期的著名作家,他的散文《愚夫哲妇论》虽然是一篇短文,但却具有极高的价值。从散文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打破了魏晋六朝以来散文的传统;从古代传记文学发展史上来看,它不仅突破了司马迁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而且对柳宗元的传记散文的创作,尤其是对《种树郭橐驼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美兰 《学语文》2007,(1):51-51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兼及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几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已经成为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朱自清三个字,已经成为白话散文的代名词了。他的散文简洁精炼,并以笔触细腻、语言清丽自然而著称,被称为典范的现代美文。  相似文献   

11.
鹭焱 《初中生》2007,(4):14-17
《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藤野严九郎先生是作品中的原型,他是鲁迅先生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这篇散文记载了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校时和藤野严九郎先生的师生之情。  相似文献   

12.
刍议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美玲 《阅读与鉴赏》2007,(11):29-30,45
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善于将睿智和学识在“人文山水”间邀游,使他的历史散文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又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人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国内外不少评论家都把余秋雨作为一代散文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曾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人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相似文献   

13.
有幸聆听了支老师在浙大的一堂全国小语智慧课堂名师展示课。课上使用的《最珍贵的东西》这篇自选教材是支老师从《青年文摘》上精选的一篇散文.是他凭着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这篇散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所在.于是把它引进课堂。这一堂展示课充溢着支老师的语文教育睿智.语文教学于他.正如闲庭信步.却见满目繁花.着实让我深深折服!尤其让人叫绝的是他在这一堂课中实施的高妙朗读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文化哲学视角切入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框架下的价值层面,在文化坐标系上系统地阐析与归纳了《文化苦旅》的文化主题及其特征;审视与观照了秋雨散文在客观层面上对理论界定散文本质属性的质疑,凸现了其创新特征;以期补白《文化苦旅》研究中系统梳理、整体建构与微观透视的扇区。  相似文献   

15.
重返大家气象:秋雨散文的超越马元龙随着《收获》专栏上的陆续著文直到今天《文化苦旅》的结集出版,评论界终于打破了审慎的沉默,对横空出世的秋雨散文作出了应有的反应。著文的各家都普遍感受到了秋雨散文的不同凡响,然而如何对这种“不同凡响”作系统而深刻的分析与...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是中国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用小说、散文所营造的“湘西世界”,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沈从文1931—1933在青岛两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他文学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青岛,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完成了从文学起步阶段向鼎盛时期的转变,创作、构思了他的代表作《边城》和《八骏图》等作品,且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尘衣 《初中生》2007,(4):4-8
我惊讶于他的山水画。我看到他的第一幅山水画是《黄山图》。当时,我讶异半天,想,山居然可以这样画——几笔疯狂的粗墨,山的旷达悠远就尽显其中,而那细致入微的迎客松,又为此画增添了如许逼真的细节——真是让人叹服。后来印象深的还有《千里江陵》《上善若水》等,《离骚》更是极致。这是我对他画作简单的理解。再后来,他的散文让我对他的好感又增加许多。正如他自己愿意听到的:他的散文比他的画更好。我就这么喜欢上了他,这个多么可爱的老人——黄永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何为,原名何振业,1922年出生:祖籍浙江定海,现为福建省文联专业作家。他早年先后从事新闻及电影文学剧本编辑工作,为日后专心从事散文创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在《人民日报》发表后,  相似文献   

19.
范昌灼 《高中生》2009,(7):55-56
沈先生的文学著作虽以小说为最,如《边城》,但散文亦佳,《湘行散记》《湘西》是其代表,前者是1934年回乡的记录,后者乃1938年经湘西赴昆明在沅陵所写,他的散文,风格质朴俊逸、清淡洒脱,叙写中深含情韵,为当今文坛和广大渎者所推崇、喜爱。  相似文献   

20.
付锋 《山东教育》2009,(12):58-58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小文《秋声》,承蒙《都市晨刊》编辑老师厚爱。得以刊发。转念又想,仅有声而无色。岂不有悖于有声有色之说?于是,趁周六休息、外面秋雨潇潇之际,索性再写一点文字,姑且就叫作《秋色》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