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客"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表现出对事态冷漠和歧视的态度,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它的形成或是人们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或是个人自私、胆怯心理的作用。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这种所谓的"看客"现象,这不仅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看客"现象的表现:"躲进课桌成一统,管它春夏与  相似文献   

2.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呐喊》和《彷徨》中,特别是《示众》,鲁迅确实是从启蒙主义角度来写“看客”的。鲁迅笔下的看客一般都是以无名“庸众”的形象出现的。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鲁迅眼中的“看客”形象到底是文学想象还是一种理性分析?如果是文学想象,那么.它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者的启蒙预设关系到底有多大?不论是从往昔的历史事实判断还是从后来的社会实践的验证.所谓五四的“启蒙”的辉煌成就.那都是一种知识精英们的自我陶醉的神话!鲁迅本人也是这个神话的制造者和阐释者之一。  相似文献   

4.
师者箴言     
《今日教育》2009,(12):5-5
“看课”与“看客”同音,但看课的时候不能当看客。因为看课的同时要学会“拿来”。把别人的好东西拿来,这是一种敏锐,也是一种智慧。“拿来”不是照搬,因为“仿人者死”。拿来者。“扬弃”也。“拿来”要善于取舍,该拿则拿,不该拿的就弃。成功的“拿来”会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 朱冲  相似文献   

5.
在部分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这种现象: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多的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而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老师成了唱戏的主角,学生则成了“看客”和“听众”,整个课堂好像“一潭死水”。为了实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讲究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眼下,有这样一种作文现象的写作模式似乎颇得学生“青睐”,而且渐呈泛滥之势:摘录或回忆一则或真实或虚拟的故事,再以一两段或抒情或议论的文字点题、升华,作者本人则充当了一名看客,成为游离于文章主人公或次要人物之外的一个“第三者”!  相似文献   

7.
“火星文”是网络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文字现象,它生动形象,操作便捷,幽默诙谐,简洁明快,标新立异,得到“90后”人群的喜爱。但是,对其他群体来说,它也是当今最难以理解的一种语言文字现象,“火星文”的流行和发展,有它自身的背景和原因,社会对其也有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8.
确切地说,我是看了同名的电视剧之后,才产生了阅读这部小说的强烈欲望。当我怀着热切的心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读完这个由“冷[看客”讲述的爱情故事后,我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一种相信真爱、相信善良、相信好心必有好报的情感共鸣。也许当你看到书名以后,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它是一本普通的青春网络小说;当你看到对主人公的介绍后,也会习惯性地想像它所讲述的又是一个不良少年与乖乖女的爱情故事。然而,在没有亲自读过这本书之前,所有的猜测都是武断并且不合理的。“冷[看客”没有把笔触停留在老套的故事情节上,而是试着从更为宽泛的…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10.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个“永远要坐前排”的典故,“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现实生活当中,呈现较多的确是“后排现象”:开会、讲座人们习惯于坐后排;教师习惯于将学习成绩差或表现差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后排……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后排现象”:在身体练习中,许多学生喜欢排在队伍后面,自觉或不自觉地“甘为”人后,默默充当看客。“前排”和“后排”虽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主动后排”背后会有着怎样的隐情呢?是让学生永远主动地往后排还是积极地站到前面来,是体育教师需要为之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体现了病态社会国民素质的某些共性特征,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和命运。他们所形成的“看客”效应,使民心难以凝聚,民众难以奋发。他们是“立人”事业最强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侯颀 《天津教育》2007,(3):22-22
现在学校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种现象:一些擅长教学的优秀教师在教学方厩做出突出贡献、获得荣誉后,便被安排到行政干部岗位,担任主任或校长等职务。这似乎成了一种“教师一优秀教师一管理干部”的发展模式,也就是“教而优则仕”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它又有何利弊昵?  相似文献   

14.
激情初三     
人到初三,不得已“被迫上了梁山”——收敛起性儿,扎身题海……偶有闲暇,细细想来,初三也未必尽如人言——胜似地狱中的痛苦,倒充溢着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情…… 一、棋“热”   “再苦也不能累坏了自己 !”有人曾说。   而今看来果然不假。在这被喻为连“上厕所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的初三,竟不知不觉兴起了一股不亚于“亚洲金融风暴”的棋“热”……   十分不幸,本人由于资质愚笨,故未被卷入这场风波,只好做起了“孤独”看客——冷看“棋坛”风云变幻。   一时间,初三年级下课后走廊上空无一人……细细寻觅,众人果然…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故事     
钱理群先生曾分析鲁迅的小说中存在着“看/被看”的内在情节结构,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张力,揭示了中国人作为“看客”的麻木灵魂。晓苏的这篇《看望前妻》也是以“看”为核心展开情节的。一个抛弃结发妻子的当代“陈世美”多年以后回到家乡,想要看望自己的前妻。那么他是为了赎罪吗?“不知为什么,我就是想去看  相似文献   

16.
陈世滨 《教育文汇》2005,(7):48-48,47
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洋泾浜英语”是产生于旧中国沿通商口岸的一种变形英语,它是英语受到汉语语音,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干扰后的变种。“洋泾浜汉语”是与“洋泾浜英语”有着历史渊源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自我内耗后,在社会转折时期对外来化盲目欣赏和急功近利等复杂心态的反映,其实质是一种殖民地化的复苏,由此也充分说明在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迅速变革发展时期,国民语言字主权意识,规范意识需要加强,语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法制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18.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介     
温传安 《现代语文》2006,(8):123-123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未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化的精神……”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一段有前“弃医从”原因的解释,也是先生一生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对比当代文坛的不景气,金庸小说近年来绝对算是风靡全球、畅销流行,而且这种现象还将更加持久、强烈。不管人们争议如何,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发展需求的内因和它客观存在的外因。“金庸现象”中的本质意义是发人深思的,透过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现象对于后世文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