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鉴赏“中国现代小说如鲁迅、茅盾、巴金、沈从文的作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是“课标”对“选修课程”提出的具体要求之一。  相似文献   

2.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他写了为数众多的作家论与作品论,评论了“五四”以来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茅盾对他的评论比较多,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第一人。茅唐写《鲁迅论》的时候,和鲁迅“没甚关系”,“不曾见过面”,而是  相似文献   

3.
既为人也为己的人生,必然拥有“人生中最伟大的东西——爱与友谊”。而“爱与友谊”则在入际与性际之间展开,鲁迅与茅盾自然也不例外;一切内在与外在的追求都是为了充实人生,鲁迅与茅盾也由此成为真正的“人生派”。从“为人生”包括也“为自己”的“人生”角度来看鲁迅与茅盾,可以更真切地走近他们的人生世界和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对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文学,辨析他们的异同、关系和遗训也会有所帮助。论文主要从交友和婚恋这两个人生基本主题,来考察和理解人生场和文学场上的“人生派”鲁迅与茅盾——说到底人们关注鲁迅与茅盾,也是为了建构今生今世的人生世界。  相似文献   

4.
有段意趣隽永的文坛佳话 ,极为耐人品味 :郭沫若与茅盾都非常敬仰鲁迅先生。有一次 ,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 ,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 :“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 ,我呢 ?我愿做这匹‘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 ,接着说 :“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 ,郭沫若与茅盾的自喻蕴含着谦逊和献身的高洁品格。鲁迅自喻为“牛” ,郭沫若自喻作“牛尾巴” ,茅盾则自喻为“牛尾巴上的毛” ,这一个接着一个的比喻从大到小 ,由整体到局部 ,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相映生辉 ,使表意生动…  相似文献   

5.
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句朗朗上口的话:“鲁郭茅巴老曹”,这是指六位大师级的作家,分别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他们中最长寿的是巴金,2005年10月17日逝世,是名副其实的百岁作家。  相似文献   

6.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在艺术结构上,茅盾与巴金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他们究竟“异”在何处?“工”在哪里?“异曲”何以又能“同工”?围绕这些问题加以探究,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艺术个性,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艺术规律的思考和理解。一在对待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上,茅盾与巴金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茅盾是刻意求工,精心设计;巴金则是“无为而治”,任其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导致了他们作品的不同结构机制。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仰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鲁迅的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头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头‘牛‘的尾巴.“茅盾莞尔一笑,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的‘毛‘.“从敬仰鲁迅到学习鲁迅,郭沫若和茅盾的自喻蕴涵着谦逊与献身精神的高尚品格.……  相似文献   

9.
金庸先生说:“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其实是和中国的学传统相当脱节的,很难说是中国小说,无论是巴金、茅盾或鲁迅所写的,其实都是用中写的外国小说。”又说:“武侠小说才是中国形式的小说……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传统。”金庸先生这段高论如果成立.巴金、茅盾、鲁迅都要被赶出中国学史。“中国近代新学的小说”,都将变成外国小说,一部中国新学史也就变成一部武侠小说史了。金庸先生的失误一是混淆了借鉴和创造的关系,二是狭隘地看待中国学传统,三是不敢正视武侠小说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 ,当下鲁迅研究的主要缺陷有 :研究者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狭窄 ,学风和文风的浮躁 ,以及学术个性的匮乏。新世纪鲁迅研究所面临的难题是 :如何在现有的文化机制内 ,保持鲁迅研究的“批判性”、“科学性”和“当代性”。未来鲁迅研究学术生长点可能存在于对鲁迅遗产“被接受”状况的考察 ,对鲁迅文学创作之外诸种“行为”的研究 ,对鲁迅文本的“形式”阐释和对网络时代鲁迅及其作品命运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12.
鲁迅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奠基者和开拓者,是驰誉世界文坛的两位文学巨匠,也是为中国新兴的革命文学事业共同奋斗的一对亲密战友。可以说,鲁迅与茅盾之间既是“主帅”与“大将”的关系,又是一对足为世人尤其是文学家楷模的忘年交。将鲁迅与茅盾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限于篇幅,本文仅就鲁迅与茅盾在一九三六年的文学活动和战斗友谊作一些探讨,以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与鲁迅最像了,他们都是最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鲁迅说他是“抉心自食”,巴金也说他“燃着自己的心”。我想这是他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学家、与西方古典或现实主义作家最大的区别吧。他们都是来无可寻之路,去无可往之乡呀。现在的中小学生,恐怕是弄不清楚他们这种极为强大的人格精神的。可是我们也不要把巴金说得太深刻、太秀异了。其实,巴金还是有靠的东西的,我想有三样,每个人都离不开。只不过,巴金和鲁迅他们,比较极端罢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社会对他的热衷超过了任何一位与他同时代的文人。20世纪80年代初《鲁迅研究月刊》创刊,鲁迅研究热兴起;世纪末反思鲁迅研究,鲁迅研究再度热起来。鲁迅被阐述之广泛及深入,鲁迅被褒贬的频率之高,在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匹敌。姑且不对此种种现象妄加评论,但至少可以证实两点:一是社会需要鲁迅;二是社会缺乏鲁迅。惟其需要,鲁迅才被如此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作家和读者这两种“文本”存在样式理解的偏颇和运作失范,是造成鲁迅研究纷急不断的重要原因;非人文化的惟政治解读与非历史化的伪学术话语都是实用主义和时尚化倾向;研究者应具有独立思考的品格,确立“历史中间物”的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从而真正地“走近鲁迅”,与鲁迅及其文本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17.
大约六十多年前,茅盾先生曾经热烈称赞鲁迅是“最理想的人性的追求者,陶冶者,颂扬者”;“最伟大的hu.manist”(英语,通常译为人道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人本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茅盾为适应形势需要改称鲁迅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者”,赞扬他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现在看来,茅盾过去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其实是相当准确深刻的。因为贯串鲁迅一生,始终不渝而且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先生是国内知名的文学史家和鲁迅研究专家。他以自己的方式与研究对象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提出了解读鲁迅的“单位观念与单位意象”的独创性方法,探索鲁迅精神的现代意义,在鲁迅思想的研究上,可谓达到了当代鲁迅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伴随对于文化的关注,旧的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解构,鲁迅研究与前期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中,由于毛泽东同志的点评,鲁迅被作为知识分子的榜样不断神化。尔后,产生了“学鲁迅”的“鲁迅学”。如今,鲁迅已经屡遭贬损和否定,甚至要被当作“老石头”踢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大幅度的转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鲁迅研究在当代还有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茅盾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批评家、革命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鲁迅研究家:对于鲁迅研究,他独具慧眼,高起点开局;在发现鲁迅上,他目光如炬,具有远见卓识;在理解鲁迅上,他拨开迷雾,消除了疑虑;在弘扬鲁迅精神上,他自觉担当,传承了鲁迅精神,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茅盾具有惊人的艺术直觉、高超的文学感受力和极强的作品判断力,这也正是一位批评家和研究者最可贵的品格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