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用比较的方式,把金圣叹选评杜牧七律诗与杜牧的七律诗作比较,并从他们的身世出发,探讨形成他们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之差异及共鸣的原因,由此试图揭示学创作与学批评与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2.
宁安连 《湖南教育》2002,(21):53-53
批评,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运用它。古人虽有“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但笔者认为,既是忠言何必逆耳,批评也要讲究艺术。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体现批评的艺术呢?一、从优点入手,间接地提醒学生的错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教师批评学生时,若首先对学生的优点、长处加以肯定,然后再用提示、暗示、对比等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话题转到学生的问题上,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二、要注意批评的场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般来说,学生的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的批评不分时间场合,不仅不会被…  相似文献   

3.
批评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把握好“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语言要适度。教师的批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话说得太轻,学生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话说得太重,学生接受不了,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批评对象的个性差异及其错误的性质来把握好“度”。一般来,对性格孤僻、胆子小的学生要和风细雨,把话说得轻柔委婉一些;对性格外向、平时较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学生,则可把话说得重些;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要有层次,逐步深入,不能一下子把批评的信息全部抛出;…  相似文献   

4.
批评无痕     
曾听说过这样两例特殊的批评:陶行知处理学生王友用泥块砸本班学生时,奖他四块糖果 ;一位校长处理小麦克劳德杀狗事件,命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这些特殊 的批评于平静中显真诚,于舒缓中显威严,虽批评但无痕,可谓艺术。工作中我也尝试了 这 样几种无痕的批评。一、表演式批评。这类批评适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 事,如果老师每一件都认真处理,就会淹没在学生告状的海洋里。这时我采用喜剧表演法, 请这些闹事者在学生面前把过程细细地表演一遍。常常是当事者还没演完,自己已翻然醒 …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要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批评看作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良药,科学地运用批评这一手段去教育学生,用批评为学生点亮人生。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学批评普通推重杜甫。其论评极富特色,表现为:从对杜甫及其诗作总体上的大力推崇到把杜甫偶像化、神化,由对杜甫思想及其诗内涵的肯定到一定程度上出现穿凿、曲解杜诗的批评取向,从用“诗史”称扬杜诗到“诗史”意义的多样化,宋代诗学批评中的杜甫论走过了其繁复的过程,呈现出多维的视野。这为后世更辩证深入地研究杜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业芸 《学语文》2011,(6):48-49
以往我们分析《祝福》大都用思想分析法。这种方法在我国小说批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认为,小说是根据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是用形象把某个观念、某种思想衍化出来,把这个观念图解出来,所以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抽出某一观念。比如,有的就从《红楼梦》中抽出了“色空”的观念,有的人就从中抽出了“阶级斗争”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家教指南》2007,(6):32-33
一、慎用批评。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他把事情全部说完。  相似文献   

9.
表扬,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自豪。但是,表扬的背后又是什么呢?表扬的背后是批评。例如,我拿着99分的卷子回家叫爸爸签名,爸爸看了,说:“这次考得成绩不错,但是,你把‘漂’写成了‘飘’,为了防止你以后犯同样的错,请你把‘漂”和‘飘’各抄10遍,并每个字造一个句子。”你看,这表扬的背后不是批评,还会是什么呢?爸爸常常用表扬做批评的架子,用“但是”来做转折。表扬的背后还可能是鼓励。上次我数学只考了89分,我拿着卷子回家叫爸爸签名,爸爸看了,说:“这次考试你的书写相当认真,虽然成绩离预定目标有…  相似文献   

10.
忌急躁。不作调查分析,轻信只言片语,凭主观臆断,一孔之见,即随意实施批评,其结果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正确的方法是,听到反映或发现什么问题,先应认真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把问题的经过及其原因了解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批评,采取何种批评方式,并选择批评的适应时机和场合。在进行批评时,要心平气和,态度严肃而又宽容,切忌偏听偏信,主观武断。忌扩展。批评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缩小也不扩大,以事实为根据,不可在批评时把客观事实夸大,甚至无限上纲。扩展批评不仅不会被接受,反而会引起反感,使被批评者产生逆…  相似文献   

11.
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谴责。但有人曾把批评与表扬比作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中的一粗一细的两块磨石——砥和砺。由此,如把有较高再生性的表扬视为“砥”的话,那么以鞭策的形式,且能唤起人们意识的“砺”便是批评了。作为学校的领导,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表扬与批评都是需要的。  相似文献   

12.
“批评”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评”一词源于希腊文“kriiikos”,本义是“判断”、“评论”,后来引申为“批评、鉴定、审定”等意思。从词源角度看,所谓“批评”亦是“判断”和“评论”,并非等于现在人们所说的“批判”。“批判”就其本义来说,含有“分析、判别”的意思,但并不等于简单的“否定”。因此,把“批评”和“批判”,“批判”和“否定”等同起来,这是与“批评”一词的本义不尽相符的。 西方一些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使用“批评”一词时,也往往立足于“判断”、“评论”这个意思。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就把“批评”与“评论…  相似文献   

13.
1.平等待人。一是师生要平等、畅所欲言,把批评当作师生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二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用诚心去发现,用爱心去疏导。只有充分体现教育的“全体性”、“公正性”、“平等性”,学生才能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14.
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才能消除心理障碍,敞开心扉向老师倾吐心灵深处的秘密。学生会把老师的表扬看成是鼓励,把批评看成是爱护,表扬、批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师生间的距离就会接近。  相似文献   

15.
批评是教育管理工作特别是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它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易引发负面效应,比如批评对象情绪的波动,师生的正面冲突等,甚至会引发批评对象的极端行为,因此我们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注意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批评的正面作用,避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学生是棵棵春起之苗,也是株株待剪的幼树,因此批评这把剪刀教师须臾离不了。教育工作中的各色批评,犹如面面试衣镜。正好照见师生各自精神的投影。赌气怄气式的批评。教师好像在冰上狠命地和学生摔跤,一不小心就可能双双滑倒。简单粗暴式的批评,虽然教师用力不小,而学生却如炸过多遍的油条。讽刺挖苦式的批评,恰似一把锋利的匕首,虽然刺中了学生的心窝,但这个伤口终生难以愈合。谩骂打击式的批评。宛如一面哈哈镜,原形毕露地照出教师扭曲的心态。温和善意的批评,犹如春风化甘雨,能滋润学生那片干涸的心田。委婉而智慧的批评。好…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它能及时让学生觉悟到错误,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行为,转变错误的思想态度。但是,人们大都把批评看作不好的事情,听到批评时,心里总是不乐意、不舒服,即使批评意见十分正确中肯,被批评者也有可能对批评者产生怨恨之情,使批评的教育效果减弱、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批评方式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一些能够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批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批评是我们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批评的难度要比表扬大得多。有的教师把批评视若畏途,明知不对,还是抱着少说为妙的态度,这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在顺境中长大,思想开放、敏感、活跃,不少学生好强而娇嫩,幼稚而脆弱,一旦批评不当,就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我觉得要使批评取得成功,批评者不仅要有爱心、有平等的态度和中肯的分析,主要的还要能因人视情运用恰当的方法,方法对头,学生才容易接受批评,我们的批评工作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尝试运用了一些批评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概括起来讲主要…  相似文献   

19.
孟庆义 《山东教育》2002,(14):14-14
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批评学生的方法提出十条供同行们参考。一、关怀批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批评。班主任批评学生时,切忌以教育者身份自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要以同志式的诚挚关怀与热爱的感情去感动批评对象,以引起批评对象感情上的共鸣,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一旦批评对象完全理解了班主任的善意,不但会把班主任的批评当成忠告,还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克服缺点和错误的强烈愿望和力量,这就是关怀批评。关怀批评最忌偏心、成见。二、示范批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批评实质上乃是一种政治话语,它同中国的强调“美刺”、“教化”的学批评的传统,具有某种亲和性;它的反帝国主义的理论框架,契合了饱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人的反抗心理,由此在中国迅速形成蔓延之势。但却潜流着民族主义,既把现代性与所谓“中华性”相对立,全盘否定来自西方的东西,用知识领域的权力概念取代了客观真理性内容,一切都成为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