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披读《史记》,发现司马迁喜用格言及民间谣谚,《本纪》、《列传》、《书》、《表》中皆有所见。它们或古拙、或隽永,或一针见血,或寸铁杀人.洋洋洒洒,脉络贯通。赏吟再三,会觉得它们对揭示一些重大的历史命题,形成太史公雄深朴茂的风都不无意义,于是读也很自然地猜想:史家大手笔的司马迁何以对这些格言和谣谚情有独钟?它们是如何被太史公搜集起来的?在他的述中又具体而微妙地产生了哪些作用?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3.
《史记》中“太史公”一语不为官名而是尊称。《史记》中有司马迁用”大史公“尊称其父的,而指代司马迁的”太史公“,是后人删改《史记》时为追尊司马迁所加。  相似文献   

4.
郭锡良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司马迁《报任安书》说:“太史公牛马走:等于说太史公的仆人。太史公: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我们认为这个注释是牵强的。因为它关涉到对司马迁写此文时情感的理解,故不揣鄙陋,辨之如下。考《报任安书》始见于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但到萧统《昭明文选》选录此文时才补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的冒头。又,历来对“太史公”的所指理解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两说:一是认为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李善《文选注》说:“太史公,迁父谈也。走犹仆也。言己为太史公掌牛马之仆,自谦之词也。”这个说法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写作《史记》,继承了周公、孔子的思想,这在《太史公自序》一文中有明确的阐述。 《太史公自序》中最感人的部分是“见父于河洛之间”这部分。这里司马迁借父亲之口阐述了《史记》的创作背景,是我们了解司马迁思想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正司马迁信不信天命?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涉及司马迁的天命观,教学《六国年表》、《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文章,会多次遇到这一问题。问题难以回避,事实上又不存在"信"或"不信"这样的简单化结论,这个问题就有作简要讨论的必要。司马迁概括《史记》的创作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发愤之作《史记》130篇,除《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和《陈涉世家财,都有“太史公日”,其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说的是《史记购写作心态及全书各篇的写作意图,可说是一篇大“太史公日”。另外,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心也是讲《史记》的写作,与《自序》合壁生辉。司马迁承父业修史,而父子同称“太史公”。这样,“太史公日”中的“太史公”,有的是司马迁自称,有的称其父司马谈。除了最明显的父教子之类的场合外,已无法确知何者为父,何者为子、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所有…  相似文献   

8.
蒙雍香 《教育》2012,(18):58
大方之家都认为《史记·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两文是《史记》中最能体现司马迁思想与精神的经典之文。要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和《史记》的内蕴,不可不先必读《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学习了《报任安书》一文之后,笔者感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司马迁的爱和恨的思想。他的这种爱和恨隐晦而不可直言,因为"有些话是司马迁不愿说而不能不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使用了许多歌谣和谚语,这些谣谚在《史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语言美感,有利于酝酿悲境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美刺功能,对论赞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史记》中谣谚的艺术功能,对于全面理解、解读《史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史公曰”不等于史评论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若虚《史记辨惑》说:“《汲郑·赞》无他褒贬,独叹其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至并载翟公署门事,此何足道而著之史评哉?”王氏直接以“赞”代替原来的“太史公曰”,目之为“史评”,据此批评司马迁没有以传统的说教结束《汲郑列传》,而感叹世态炎凉,并载翟公轶事。王氏不当的非议,基于他对“太史公曰”作用的曲解,错误的根源诚属不明“太史公曰”并不等于史评(或者后人所称的“论赞”)。“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一种体例,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今观《史记》130篇,明标“太史公曰”的有125篇(其中包括《孝武本纪》),只有《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惠景间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陈涉世家》等5篇没有“太史公曰”。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和国情的认识 一、什么叫史?历史的史,过去并不指书而是指人。《史记》最早时不叫《史记》,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史,最早是指懂得历法、天文、星相的人。司马迁说过文史星  相似文献   

12.
《史记》本是我国古代史书的通称,司马迁自称这部书为《太史公书》,亦称〈太史公记》二《太史记》。东汉班彪、班因父子始称《太史全书》为《史记》。魏晋之际,才确定称为《史记》,直到唐初编修的《隋书·经籍志》才正式把(史记》作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撰成之后,只有正、到两种抄本,“藏之名山,到在京师”,末即公开流传,所谓名山,即藏之于家。司马迁年后,正本传到司马迁之婿杨做家中。扬敞为昭帝时丞相,他曾将〈史记〉部分篇章传布于外。宣帝时,敞子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方公布于世。但西汉末年,朝廷仍对《…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那么司马迁对他们作人格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版)一书中早巳指出,司马迁在人格方面,是追慕孔子的。“司马迁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见该书第三章)孔子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司马迁的理想人格。他正是以这个尺度来衡量他笔下多样各色的历史人物,或褒扬、或鞭挞、或讥刺、或同情,无不带有他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里仅就《李斯列传》从这一角度略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国维曾在《太史公行年考》一文中断言司马迁的卒年“绝不可考”。至于司马迁因何致死?又是怎样死的?更是无从考定。因此,本文只是就这些问题作一番推测揆度罢了,并不敢自诩为不可移易的考定。  相似文献   

16.
一、书序古之书序与今天的书序基本内容大致相同,有作者的自序,亦有他人作序。始于西汉,以司马迁《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最早。早期的序,为单篇文字作的序放在正文的前面,为整部书作的序放在全书后面。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即在书后。至晋萧统《文选》等书,序始移至书前,此后,写在后面的称“跋”,或称“后序”。  相似文献   

17.
郭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38-139
司马迁《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介绍了《史记》写作的缘起和主要内容。《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二者历来是研究《史记》、司马迁生平、思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拟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客观原因来探寻司马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8.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叙述了司马迁的家世、家学。个人生平以及编撰《史记》的思想取向,生动地折射了司马迁艰难的心路历程和高远的作史旨趣,是我们正确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对于"酷吏"这个词,大多数人的理解是滥杀无辜、滥用刑法、目无王法、嗜血成性的官吏。但司马迁的观点显然不是这样。通览《酷吏列传》,太史公是以多重人格特征将他们定位于历史的长河中。以黄老思想为方向标的大汉王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酷吏?当时的情况怎样?史公对此又持何种观点?本文就这几个主题,从司马迁所述酷吏中来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记录司马迁心路历程的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