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他智、忠、勇、廉、信、心怀天下,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他思想的狭隘以及性格中的弱点,他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悲剧结局。罗贯中竭力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寄托了自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原型批评有关基本原理的运用,从李云龙式的悲剧英雄形象入手,探寻出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悲剧英雄形象的原型——荆棘鸟,从而使人们对其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正>"春秋笔法"起源于孔子修《春秋》,是对于史事记载的一类写作笔法,即作者写作时在记叙里自然而又含蓄地嵌入作者对于该事件、人物的思想倾向、是非判断,而不是专门用评析的语言进行直接评判。其特点为"一字寓褒贬",于不经意处见"微言大义",意即在一个简单的语句甚至一个特殊含义的字里完成上述作者主观意识的植入,从而使得简短的文字里包含着深远的意蕴。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写人、记事正是很好地采用并发展了"春秋笔法",使得史事记录有声有色、人物形象跃然  相似文献   

4.
英雄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价值观扭曲、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现实,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培养学生崇尚英雄的情怀,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对监狱与狱门外的那丛野玫瑰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和女主人公Hester及其女儿Pearl的形象塑造两方面,探讨了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的反清教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6.
反抗、皈依、幻灭——奥康纳《智血》中的宗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康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智血>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黑兹尔表面上看是在反抗传统的上帝.然而,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黑兹尔一生当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上帝,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幻灭和惨死.通过主人公黑兹尔的精神历程,奥康纳表达了对于传统上帝的追求和依赖只能使追求者产生幻灭和绝望的观点.黑兹尔精神追求过程中上帝的绝对缺席阐明了奥康纳的神学观,即人类必须找到一种和超验的存在和谐共处的新方法,也许这正是奥康纳的处女作向她自己和读者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9.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原道、征圣、宗经这一理论路径自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则》和《文章精义》是宋代理论性文话的代表著作,体现了宋代古文批评家在文章学体系构建和理论总结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两书中的宗经观,在经典与道的关系方面呈现出一致性,认为经典与道合一;而在经典与文的关系方面体现出差异性,其中《文则》侧重分析经典的艺术特性,《文章精义》侧重挖掘经典的精神内涵。二者在各自侧重的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同论述了宗经观的内涵。宗经观在宋代文话中的基本成熟,以及由此展开的文话理论建构,也是文章学在宋代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11.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作品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发声,争取华裔在美国的平等地位,更重要的是为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确立其身份,汤亭亭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旨在为华裔发声,反抗主流社会对华裔的压迫,其代表作《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即——华裔父权的压迫和美国主流社会的压迫。本文旨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反抗双重压迫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通过描写悲剧英雄来体现;《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分七种类型、三大系列,而且大多是社会悲剧、英雄悲剧和性格悲剧.司马迁借描述悲剧英雄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抒发自己的冤愤,揭露炎凉的世态.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民国功夫电影作为彰显中国形象、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像文本是时代精神的文化表征。以《精武门》(李小龙版)、《黄飞鸿》(李连杰版)及《叶问》(甄子丹版)为电影文本,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民国功夫电影叙事转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进行研究。三部功夫电影作为症候性文本,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为当今习武者及文艺工作者弘扬传统文化提供着行为范本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16.
择主而事为社会动荡时期普遍的人才流动现象,《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不约而同地对此进行了大量描写。根据主体能动性的差别,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择主而事现象可分为3类:一、静待择主;二、主动择主;三、被迫易主。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儒学权威地位的衰落,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外部条件;个体意识的觉醒,则是人才能够择主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保罗·斯各特(Paul Scott,1920-1978)是20世纪英国文坛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作家,其反映后殖民时期英印复杂关系的小说《眷恋》(Staying On)于1977年获得布克奖。保罗·斯各特一生致力于殖民关系的书写,塑造了大量印度独立前后的人物以及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和作为被殖民者的印度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论文运用后殖民视角,从《眷恋》中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塔斯克上校之死入手,剖析获得独立之后的印度人,作为曾经的被殖民者,自我意识的觉醒状况和对于殖民者的反抗与报复心理。  相似文献   

18.
《学记》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许多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特别是其中的主体教学思想对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较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雄>在人物形象和叙事方式上颠覆了传统的秦王与刺客形象以及传统的叙事方式,它是视觉盛宴与色彩象征的交织,是个体生命与集体生命的对立,是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冲突,是艺术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融合.影片的内涵在情节的推进之中,逐步体现、深化.这些视角的切入,将有利于更好地解读<英雄>本身的文化意蕴以及在当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奈良朝和平安朝,和中国的隋唐王朝关系至为密切,此时的日本文学,也受中国文学影响很大。本文将针对此时的《古事记》等作品来讨论日本文学对当时日本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