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家国情怀属于学生成长之路上必须的关键素质之一,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国不成家,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在历史教育资源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收获新知的同时,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奉家国情怀。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及: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价值目标。它与乡土情怀、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瑰宝关系密切,又是在传统文化瑰宝基础上的传承与发展。中学历史教育要把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王廷义 《作文》2023,(19):32-36
<正>主题阐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许多小家组成大国,家与国自古相通。家国情怀,体现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名人名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4.
刘辉 《考试周刊》2022,(47):149-152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凝聚着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的认同感,也是对国家的归属感。天下之本在有国才有家,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作为核心素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教学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根本要求,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陕西高中历史教材中包括了丰富的家国情怀要素,教师应该善用、巧用、活用这些有效的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衔接多样化的活动,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推进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将爱国、爱民之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意识。文章则首先分析了家国情怀的相关概述,然后提出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可行性的措施,旨在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家国情怀有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如《大学》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古人强调以自身行为规范不懈追求爱家、爱国的理想信念,并逐步发展为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当前,家国情怀为历史教学的基本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18-19+25
家国情怀是与家和国相关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与寄托,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奠基作用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意识,深化教师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其次要引领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言语情境中浸润家国情怀,在语言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家和国是一个人的根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时代诉求。立足中学地理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从区域着手,以情境切入,回归实践,培养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苏东坡的国家观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民,民之本在万众之家,万众之家以食为天,而农民、农乡、农事又是国家重中之重。是故爱国、爱民、爱大家、爱三农,竭力为之谋利。隅无论在朝、在野、乃至遭贬,受尽折磨亦坚贞不渝。苏东坡这种思想品行出自无私欲的忠心报国、一心为民的天地之心。苏东坡的家国情怀值得研究和学习,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历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学科之一,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历史知识,发挥引领作用,给学生呈现真实完整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家国情怀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这样的历史课堂中的家国情怀是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和传承。家国情怀包含了三个层面,分别是在生活中能够爱周边人,在心理上爱国家,在行为上爱国家,家国情怀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国情怀作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提升。  相似文献   

10.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深情大爱,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文章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正>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实体"和"前沿",应该全面地、全程地、全体地落实这个根本任务。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第一小学选择了其中一个重要切入点,即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123岁的芦台一小可以说是因家国情怀而生、而兴,师生一直以家国情怀为精神、为使命。一、教育救国——从"造福桑梓"的实践到"造福  相似文献   

12.
将平凡伟人的家国情怀运用到实际教学,是在基础教学建设的根基上所展开的一项资源整合过程。家国情怀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它蕴含丰富的内容,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重视家国情怀教育。  相似文献   

13.
杜莉 《科幻画报》2023,(2):271-27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家国情怀资源能帮助中国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历史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是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路径。研究家国情怀资源,将家国情怀资源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进而发展家国情怀素养,成为国家未来的高素质接班人。文章首先陈述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家国情怀资源的来源,之后以江苏部分地区的地方史资源为重点,探讨家国情怀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爱国,是一种情怀,一种至高无上、超越一切情感的大情怀。先哲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孟子·离娄上》)。热爱自己的国家, 护卫自己的国家,即固本,固本乃是大情怀。何以谓“大情怀”?试想,无  相似文献   

15.
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师培育学生情感与人格的重心和关键。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可以: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对话、牵手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弘扬乡土教育,提升家国情怀;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家国情怀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以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作用,然后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切实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家国情怀就是人对自己国家所表现出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家庭的情感和爱国的情感必须要高度统一,才能具有家国情怀。在家中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团结邻里,在国家层面爱国敬业,维护国家安全等均是家国情怀的表现。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合理挖掘并应用历史文化,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加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晓月 《考试周刊》2024,(15):140-143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认同、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阵地,如何将家国情怀的培养融入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战国思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子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近代史学家章学诚《文史通义》载:“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乡土教育资源是指个人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古迹、自然景物、地名和历史沿革、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社会发展变迁及民间艺术、语言、风俗等,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福建莆仙乡土教育资源为载体,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学历史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基本文化内涵之一,是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视域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立足语文教学,深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奉献青春力量,为西藏地方经济发展、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从家国情怀的内涵分析入手,分析西藏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发展的角度,探索提升西藏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家国情怀培养的综合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