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歧路灯》的研究始于本世纪 2 0年代。80年的《歧路灯》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三十年代 ,孙楷第、冯友兰、郭绍虞、朱自清等著名学者就对李绿园的生平资料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 ,并肯定了《歧路灯》的价值 ;六七十年代 ,河南学者栾星致力于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 ,成绩最突出 ;80年代 ,《歧路灯》研究曾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自 80年代以来对《歧路灯》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是十八世纪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一百零八回.约六十余万言,“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歧路灯》成书之后,一直流传不广,埋没了近二百多年,从1981年栾星的校订本出版后,引起了我国文艺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歧路灯》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有一定的价值。李绿园原籍河南新安,他的一生几乎与十八世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是乾隆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描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又是研究十八世纪河南方言不可多得的语言学资料。《歧路灯》中的再有一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所以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的故事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路灯》与《型世言》有很深的渊源。《歧路灯》与《型世言》第十五回故事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且许多细节也相似或相同:《歧路灯》第二十九回与《型世言》第二十七回的故事情节相似,且有的细节描写也颇为相同。因此,可大体推定李绿园以《型世言》第十五回作为《歧路灯》故事的直接渊源或者是蓝本,同时,也借鉴了同书中的其他故事情节,敷衍成了自己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18世纪的《歧路灯》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演进的过渡阶段,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对《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的具体用法做了详尽地静态描写;另一方面,对于《歧路灯》中"啥"类疑问代词所反映出的时代和地域色彩也作了进一步探讨,认为"啥"是一个地域性较强的方言词,在所考察的文献中,只在河南以及山东方言的局部使用。今天河南方言中"啥"仍十分活跃,大部分河南话基本只用"啥",不用"什么"。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中李绿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盛希侨、巫翠姐这两个与戏曲声息相关的人物,并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以李绿园为代表的士大夫在戏曲活动繁荣时期对戏曲的主要态度。  相似文献   

7.
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作者李绿园系河南宝丰人,他“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这部著作不但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同时也是研究清初河南方言的不可多得的资料。栾星先生在校本中对其中的一些方言俗语作了注释,行家们咸称精当。但里边还有不少类似的词语没有人解释,一般的辞书也未收录,或虽见收录而释义不全、不确。本文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参照现代河南方言,对书中“擘画”等十五个词语作了初步说解,希望能对阅读《歧路灯》的人略有帮助,同时希望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李绿园撰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十八世纪中原官话的重要语料,很多词语至今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之中。《歧路灯》一些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意义可以通过方言用例得到恰当的解释,省略式复音词则可以通过形式还原了解其意义。在今后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中应充分重视各种版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歧路灯》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与作者对儒家"心性"说的独特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歧路灯》中对谭绍闻堕落与浪子回头的描写,形象而生动地演绎了儒家"心性"说。  相似文献   

10.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风俗画。《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朴素的写实主义笔法、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等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对《金瓶梅》的借鉴、继承和发展,不少论者进行了研究。然而,被人斥为道学气十足的十八世纪长篇小说《歧路灯》,与历代被目为“诲淫”之作的《金瓶梅》又有什么联系呢?《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在《歧路灯自序》和书中,多处批评贬斥《金瓶梅》。然而,我们从《歧路灯》中发现这位以道学家面目出现的李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中的人称代词"您"可以做主语、兼语、宾语、定语和同位语,除做同位语用于对称外,其余基本上只能作复数理解;《歧路灯》中"您"并无尊称用法,学者所举《歧路灯》中表尊称"您"的用例均值得商榷;有学者认为表尊称的"您"来源于"您+亲属词"这一结构,但从《歧路灯》及其他语料并不能看出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李绿园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在明清文献中独具特色,指处于不如意的境况,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其中的"蛇"不是蛇,而是借用了蛇之字形、古音,扮演的却是河南方言中疑问代词"啥"的角色。《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在意义、结构、用法上都与现在河南方言中的"没啥(可)弄"相同。在今天看来,《歧路灯》中的"没蛇(可)弄"融古音、方言、修辞于一体,集中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李绿园高擎的“歧路灯”首先是儒家的理学之“灯”,中庸之“灯”,同时也是一盏汲取了佛老意蕴的道释之“灯”。《歧路灯》着力塑造了三组“雅人”形象,主人公谭绍闻周围的一批“俗人”形象也刻画得比较成功,谭绍闻自身的雅俗演变更是形象地证明了高雅精神文化之“灯”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歧路灯》现实主义局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美学注重把伦理道德中的善恶观念作为判断美和丑的主要标志,因而各种题材的小说作品都力图把自己纳入伦理道德的轨道,《歧路灯》也不例外;《歧路灯》给谭绍闻安排了一条策名仕版的道路,适应了读者要求完满的趣旨;时代的矛盾及作者阶级、世界观的局限,也使作品出现了理性的评价与感性的错位  相似文献   

16.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是《歧路灯》题材上的美学特色,其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公案片断与世情小说、教育小说的有机结合。对这一美学特色具体内涵的探讨可分两个层面:一是将《歧路灯》中的所有公案片断看成一个整体,从题材融合、主人公形象塑造、结构布局、主题表现等角度进行探讨与考察;二是将《歧路灯》中的每个公案片断均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观察对象进行探讨与考察  相似文献   

17.
《醒世姻缘传》和《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两部重要的家庭长篇小说,作者比较宏观地展现了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中所写的婆媳关系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大相径庭,《醒世姻缘传》中的薛素姐和《歧路灯》中的巫翠姐都是“恶媳妇”的典型。这种“恶媳妇”的出现,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作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小说《歧路灯》使用了大量富有河南地方色彩的口语词,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同时也给研究中州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有些许语词,外地和一般读者恐不易晓悟,书注和辞书释义不及,文章选取若干,略加考释,为阅览一助。  相似文献   

19.
从《歧路灯》看十八世纪河南方言词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歧路灯》是清代河南作家李绿园(1707-1790)用鲜活纯正的河南话写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语言学资料。它所反映出的十八世纪河南方言词汇,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色彩和突出的时代特征,而这二又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拿现代河南方言词汇与之比较,相同点和不同处都很明显,继承的一面和发展的一面体现都很充分。作为十八世纪-汉族由近代向现代演进的关键时期-的作品,《歧路灯》中新旧词语的兴替现象、旧有的属于近代汉语的意义用法与新生的趋向于现代汉语的意义用法并存的现象相当普遍,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质。认真调查这些现象,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