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常"是由联合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它的演变轨迹是:量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形容词。"寻"和"常"在先秦两汉时期连用表示空间范围的量词性联合短语。到了魏晋时期,"寻"产生形容词用法,与形容词"常"一起组合使用成为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发展到唐宋时期,"寻常"完成由形容词性联合短语向复合形容词演变的过程,后经元明清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正>"有钱就是任性""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各种热点人物的任性行为在互联网上不胫而走,引来了网友们的一片惊呼。于是转瞬间,"任性"成为一个流行词汇。起初,"任性"一词充满了批评的意味,意指人的为所欲为、无视规矩;近年来,在网友们高频的使用下,"任性"不但失却了责怪的意思,还悄然拾起了一层吹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来,"永远 的 名词"现象大量出现."永远"一词在该结构槽中,已经开始形容词化.同时,"永远 的 名词"结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浑源方言中有不少带词头"忽"的词。"忽"词缀是浑源方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入声词缀,是浑源方言词汇的特点之一。从历时角度看,"忽"缀词中的"忽"虚化程度较高;从共时角度看,具有[+反复]语义特征的"忽"作词缀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年来,"忽"缀词在浑源方言中的使用呈现下降趋势,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超"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在南北朝结束.这一过程中,"超"开始独立作谓语,后进入动宾结构和联谓结构,成为语义重心,化为形容词;再后来"超"与形容词组合为联合结构并逐渐化为副词.现代汉语"超"没有作为副词这个义项,目前兴起的副词"超"既是语言继承也是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数量短语+竟+动"句式中,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完成了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当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未完成时,"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在"数量短语+竟+形"句式中,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肯定正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小量;如果"竟"后接的形容词部分的含义为否定正方向形容词或肯定负方向形容词的,则"竟"介绍给数量短语的主观量为主观大量.  相似文献   

7.
"无所谓"的词汇化经历了"所谓"的词汇化和"无所谓"的词汇化两个阶段,词汇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在重新分析作用下,"无/靡+所+V"结构中"所"和处所相关类的动词结合为词汇单位。在类推作用下,"所V"结构大量出现,并扩展到包括"所谓"等言说类在内的其它动词类型;"无所谓"之后的名词性成分变为动词或形容词短语。词汇化过程中,"无所谓"的词义产生了虚化,从表示"没有什么说的"演变为可以反映说话人主观态度的"不在乎"。  相似文献   

8.
"紧跟着"最早出现在元代话本中,在此时期,"紧跟着"仅有个别相关语料,还是一个"紧+跟+着"的结构,直到清代,"紧跟着"才被频繁使用,也正是在这一频繁使用时期,"紧跟着"的句法位置由谓语转变为状语,在句法位置改变的影响下,"紧跟着"逐渐词汇化为副词,在此演变过程中其语义也发生了隐喻引申,从表示"紧紧地跟在某人后面走/行...  相似文献   

9.
"苦心"在现代汉语中的两个词性都是由战国时期出现的特殊述宾短语"苦心"演变而来。"苦心"的名词用法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但到明朝时期才词汇化为名词。作为副词的"苦心"于唐朝开始词汇化进程,到北宋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副词。在词汇化过程中,使用频率、句法位置、语义融合、认知组块机制和认知转喻机制是"苦心"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网络流行词语"雷人"的出现和高频率使用,引起了我们对这类词语法特征的思考,通过分析,本文把它归纳为"单音节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本文主要探讨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过程及形成机制,共性条件包括去词汇化的内部语义特征,"单音节动词性成分"和"人"的高频率紧邻出现,使动意义的凸显和不带宾语四个方面。同时,这类形容词词汇化的内部发展历程与机制又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它们词汇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华北东北次方言,它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笔者考察了徐州方言副词"般"的使用情况,得出以下结论:"般"一般修饰单音节"大类"形容词,可用于比较语境,所搭配的词语语义模糊,"般+形容词"可在句中充当宾语、定语、补语、谓语成分。  相似文献   

12.
《宜宾学院学报》2016,(7):97-103
"好歹"是由形容词语素"好"和"歹"组合而成的,"好歹"凝合成词之后,通过转喻机制,整体发生了转类,趋向于名词化,具有指称功能。随着其句法位置的变化,加上本身具有评价性的语义基础,"好歹"又进一步虚化为情态副词,且在现代汉语中这一用法成为其最主要的用法。不同词性的"好歹"其自身的概念整合度及词汇化等级也并不相同,表现为:情态副词>名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史上,"宁可"的词汇化过程历经几个阶段,即"宁"的独用阶段,"宁可"的产生阶段,"宁可"的初步发展阶段,"宁可"的大发展阶段以及"宁可"的繁荣阶段,"宁可"词汇化发展的背后隐藏着促发这一词汇化过程得以实现的机制.考察发现,"宁"与"可"语义上的"兼容"、韵律构词的规则和语用频率效应是促发"宁可"词汇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到家"是现代汉语共时平面上存在的一种具有多重身份的语法单位。在语言历时演变的过程中,"到家"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由一个动宾词组演变为一个形容词,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虚化为一个程度副词。本文将探讨"到家"在历时演变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形容词和程度副词的用法以及共时平面上两类词的语法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状中结构中"地"字的隐现研究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两级词汇中的192个常用形容词在充当状语时de字的隐现情况进行了细致考察.对特征标注过的250万字的本族人语料中的统计结果显示,73.9%的状中结构不带de,26.1%的带de.考察结果表明,双音节形容词充当状语时de字的隐现和句法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状中结构在句中的句法位置对de的隐现的影响;谓语中心词的构成;形容词的词频对de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一贯"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出句法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形容词、属性词、副词等不同认识。这些差异实质上是"一贯"不同阶段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的积淀,"一贯"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及其动因和机制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温州人接受礼物或帮助时,致谢之辞多用"罪过,罪过霉"等,这种用法可溯源至宋代俗语中表"感谢,多谢"义的动词"罪过"。从汉代开始,"罪过"发生"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演变;至宋代,"罪过"的"感谢,多谢"义得到确定。这种用法沿用至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果戈理的作品《外套》、《鼻子》和《旧式地主》中具有“хороший”(好)语义的形容词,了解了评价形容词多义性的保留或消除取决于语言环境,形容词隐喻的使用为语言中词汇多义性的保留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20.
桑塔格的批评话语里,"风格化"与强调总体的内在表现力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外在且偏向于单纯的修辞表现力度和装饰强度。桑塔格垂青"风格化"艺术如"坎普","坎普"的反严肃以及任性表明桑塔格的先锋立场和极端形式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