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教育》(中学版)复刊的消息在《新华日报》发表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全省教育工作者又有了自己的刊物而感到高兴,并在教师中进行了宣传。但是,事情却出于意料之外,我们多次到邮政局要求订阅《江苏教育》却始终没有订到。据说:《江苏教育》(中学版)系定额发行,由县教育局分配到全县各学校集体订阅,不办理个人订阅手续。  相似文献   

2.
彭钢 《江苏教育》2012,(17):24-27
2006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2010年,我们期待什么》,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对江苏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三点预测:更高的普及程度,更高的公平程度,更高的优质程度。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我谈到一个观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2012年8月,我从江苏滨海到了浙江杭州工作。经常会嘱咐妻子"帮我将最近一期的《江苏教育》寄来"。在江苏工作的15年,与《江苏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忘不了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江苏教育》时的欢呼雀跃,忘不了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活动时的火热情怀,忘不了执教"教海领航"专题活动展示课时的冷  相似文献   

4.
感谢与希望     
记得我刚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不久,《江苏教育》就诞生了。从《江苏教育》出刊第一期起,我就与它交上了朋友。从那时到现在,每当我业务学习的时候,或者是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的时候,或者在我课余空闲的时候,我都要认真地阅读它,虚心地向它请教。《江苏教育》是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刊物。每期《江苏教育》上都有一定分量的政治理论与思想修养方面的文章,为我们教师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介绍了学习方法,尤其是有关阐述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的文章,对我们帮助  相似文献   

5.
灯下漫记     
我曾写过几回《教育一得录》,发表在《江苏教育》上。如果继续再照那个样子写下去,恐言不切实际,失之空洞,想搁笔了。不意编辑同志给我送来了几通读者来信,都道对《教育一得录》颇感兴趣。我实在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笔墨并非浪费;惧者读者自有眼力。编辑同志既然还要我再写些什么,而我对这个刊物又颇有感情,于是乎我就想扩大写作的内容,把天地弄得稍为宽一些,《教育一得录》这个题名实在是自树樊篱。《江苏教育》自然是专谈教育问题的,但是有时也不妨谈一些别的问题,如同京剧里的青衣,有时也不妨反串一回须生或小生。此“灯下漫记”之名所由来也。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汇》是我很喜欢的期刊,也是和我很有缘分的朋友。与《教育文汇》相识相交以来,我读了《教育文汇》的大量优秀文章,受益匪浅。我也先后在《教育文汇》上发表了6篇文章,还被邀请参加了5次《教育文汇》笔会。  相似文献   

7.
总是热切地盼望 《江苏教育》的 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 (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 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 老师的《好课需要"多 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 不清的感觉--我曾猜 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 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 排"》(以下简称《"彩 排"》)发表在《江苏教育》 (2004.9B)时,即想到会有 诸名同行会愤愤然指责  相似文献   

8.
一、当下教育研究的"地表现象"《江苏教育》有"大家意识",关注真正的"大家",全力将"大家"介绍给大家,影响深远。《江苏教育》更有"平民情结",以极大的热情扶持一线的普通教师,乡村教师尤其受到眷顾。《江苏教育》在推动苏派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也是《江苏教育》的忠实读者。在阅读中我发现,教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的老读者,多少年来与《江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对《江苏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可以说从“老相识”变成了“真相知”。由于对它的钟爱,我从学校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校一百五十多名教师每人订了一份《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10.
总是热切地盼望《江苏教育》的到来,刚拿到《江苏教育》(2004.12B)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待看到张立华老师的《好课需要“多磨”》时,内心竟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我曾猜测的果然没错。其实刚一看到我的《好课拒绝“彩排”》(以下简称《“彩排”》)发表在《江苏教育》(2004.9B)时,即想到会有诸多同行会愤愤然指责《“彩排”》的“偏激”,  相似文献   

11.
一.生命教育现象描述与分析(一)1999~2008年生命教育研究成果 从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看,在我国最早发表的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论文是1996年郑新蓉在《江西教育科研》上发表的《尊重生命应是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之一》,1997年叶澜教授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也蕴涵着生命教育的理念,1999年钱巨波在《江苏教育研究》上发表了《生命教育论纲》,明确论述了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认识《江苏教育》是从"教海探航"开始,从第一次接到"教海探航"的获奖电话开始,《江苏教育》的名字就变成我教海生活中最美丽的期待。有了《江苏教育》的认可,在一篇篇"教海探航"论文中,我大胆地述说;在一节节课堂中,我不倦地思考。我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行走教研"的方式。当我的获奖论文在《江苏教育》(中学教学)上变成了铅字,我内心的幸福和感激是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一九八一年第十一期发表了杨道隆同志题为《不应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信稿,同期也发表了焦亦斌同志的意见相反的文章《要允许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虚构》。我也想争鸣几句,旨在探讨问题,改进教学。我赞成焦亦斌同志的意见,应允许学生作文虚构。理由何在?众所周知,学生写一般的记叙文并不完全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常用的写法是将某个人为模特儿把两个或两个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正>打开《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0年8月专刊,一幅幅生动的成长画卷便在眼前铺陈开来。《江苏教育》70年的办刊历程,既呈现了江苏教育的发展史,也记录着江苏教育人的成长史。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而在成长过程中,与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的相遇,是至关重要的。《江苏教育》于我而言,  相似文献   

15.
吴天石厅长“文化大革命”前在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工作十多年的期间里,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同时,也把《江苏教育》杂志作为推动全省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有力工具,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因而,他与《江苏教育》杂志的联系显得格外密切。我是1960年底加入《江苏教育》的编辑队伍的,对此我有比较深刻的印象。现根据自己的回忆,并参阅其他同志的一些记录,  相似文献   

16.
搞教育少不了看教育杂志。而在我接触的众多教育杂志中,每期必读的则是《湖南教育》。这固然由于自已是湖南人,又在本省工作,对家乡难免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在我生平的那些“第一次”中,就好有几个是与《湖南教育》密切相关的: ——帮助我上好第一堂语文公开课的,是《湖南教育》; ——发表我第一篇教学研究短文的,是《湖南教育》; ——刊登关于我的第一篇长篇报道的,也是《湖南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总会出现一些关键的人、事、物,成为观照其前行的力量。很幸运,我遇见了《江苏教育》。我来自江苏北部的一所农村学校——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与《江苏教育》结识源自一次区域教研活动。在我代表学校准备交流发言材料时,我无意中翻看了一期《江苏教育》,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终,我的发言在当时的活动中引发热烈反响。此后,我对《江苏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8.
是良师,也是益友■濮阳市实验小学武凤霞我是一名普通小学教师,也是《河南教育》忠实的读者。自从1992年5月我的第一篇文章在《河南教育》发表以后,我与她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一篇新作问世,我首先想到的是送到《河南教育》编辑部,因为那里有几位值得我信赖的...  相似文献   

19.
人的一生能被一个人理解,是一种幸福。我这样一位来自基层的普通教师、普通作者,竟然得到了《初中生世界》一位编辑的理解和帮助,对我的人生而言,真够幸运、真够幸福的。 由衷地感谢这位编辑——《初中生世界》的朱亮老师。那时朱老 师还在《江苏教育·中学版》编辑部工作,是他从成千上万的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第一篇作品《教育距离说》。文章在《江苏教育》上发表后,接着他又在《初中生世界》上连续编发了我的十几篇作品。这时他给我来了一封信:“你后来的这些文章都没有超过第一篇《教育距离说》,你应该提高自己,系统地读一些书。”  相似文献   

20.
张立华 《江苏教育》2004,(12B):16-16
拜读了两位老师发表在《江苏教育》(9B)“争鸣”栏目中的章《好课拒绝“彩排”》,我也就“好课”生发出了一些思考,既是“争鸣”,就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我想说就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