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秦 《新闻世界》2013,(2):10-12
围绕美国总统电视辩论的文本符号的研究很多,而对辩论中文本之外的"语言"——非语言符号的研究较少。本文以2012年三场美国总统电视辩论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辩论中总统候选人的非语言符号及其呈现的辩论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谭玲  任晓琴 《新闻知识》2015,(2):66-67,18
当下,女主播电台以其艺人化包装的女主播特色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广播媒体的新亮点。本文从消费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970女主播电台为例,对女主播电台中的美女主播形象进行了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20):47-53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美、英三档主流晚间新闻节目主播的功能的差异进行考察,并尝试从专业主义角度对上述差异导致的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新闻联播》主播的工作职能仅限于播报,且只在新闻导语和口播新闻时才出现,主要承担仪式性功能;《时事观察室》的主播集记者、播报者和评论员等身份于一身;《六点新闻》的主播则是节目的信息传达者与新闻组织者。三档新闻节目的主播在屏幕形象和播报语态层面也均呈现较大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质。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中国电视主播制度的改革探索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黄河  董骁 《编辑之友》2022,(8):39-49
后疫情时代的出版直播,引领着出版业全新的运营模式。文章从对话理论出发,审视出版直播中时间、空间与关系三个维度,尝试理解主播与用户的对话场域。结果表明,直播预告和回放交叠于组织时间与个体时间之上,对话的新旧文本在流动的“现在”中往复勾连;媒介空间与认知空间体现出出版直播的空间性,多元话语重新定义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建构了异托邦式狂欢;商品效用是对话原则,话术是对话路径,物与集成物的空间决定对话关系的实践。他者话语、“受话人”和“超受话人”介入对话,直播不同阶段、媒介可见性与主播的话语层次等因素,影响着内在性话语的对话关系,以及自我与他者差异化的身份感知。上述发现为对话理论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观念资源,指引了出版直播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10):46-60
本文对当下所谓"社会道德滑坡"的基本现象发问:道德滑坡或危机是模糊的主观感知,还是严谨的学术断定?研究把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坐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具体的道德行为,采用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考古学(Discourse Archeology)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为主的主流媒介话语为研究对象,探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道德话语构型(Construction)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与行为主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道德"衰落"的表象背后,是道德话语的结构性转型所带来了道德定界的深刻焦虑;宏大的道德问题可以被分解、把握为话语实践维度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两个具体方向,从而为包括意识形态建设在内的后续研究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6.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为寻求电视辩论类节目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基于受众视角,对电视辩论类节目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浅析了辩论类节目该如何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主播是互联网技术推动就业结构更新迭代所催生的新兴职业。对网络主播的定义、角色定位、话语方式、职业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为该职业群体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现阶段网络主播仍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职业范畴,可以将其分为带货主播、才艺主播、游戏主播、经验分享主播、虚拟主播等角色类型。带货主播需要运用亲和亲近的朋友式话语,经验分享主播需要运用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大众式话语,游戏主播需要分析性、引导性强的专业式话语,才艺主播需要情感式话语,虚拟主播需要根据人设选择话语方式。网络主播已经呈现出规范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网络直播将由AI主播和真人主播共同担当。  相似文献   

9.
美国NBC(国家广播公司)的洛杉矶直属台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天下午五点至七点的直播新闻到了六点档的时候会更换男主播,而女主播不更换,原因很简单:据收视数据显示,男主播摩耶受到五点与六点之间的观众的喜欢,而六点以后的观众则更愿意看到另一个男主播乔·凯瑞在直播间出现,电视台曾将两人作过调换,发现收视率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认为,话语对话性空间的建构策略是衡量话语传播力的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该研究从定性研究的角度论述了中美官方话语对话性空间建构策略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一差异的历史文化动因.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话语中信息量的不同,信息的强度差异以及对话性的广度的区分,其历史文化动因则来源于中西方修辞辩论传统的分野.  相似文献   

11.
盖盛楠 《东南传播》2021,(4):114-118
作为泛娱乐化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重要的盈利途径,电商直播如何增强用户的消费黏性,是后疫情时期主播和平台迫切关注的问题.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重点分析电商直播平台主播特性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头部主播李佳琦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的具体方法,研究发现头部主播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主播通过专业知识储备、互动仪式营造、个性身份定位与话语表达及群体符号建构等方式,能有效激活直播间互动仪式链,增加用户消费黏性.  相似文献   

12.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3.
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新兴媒体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场域,其背后有着诸多话语权力的汇合碰撞。自媒体电影批评在经历了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弹幕视频网站等媒体平台的变迁后,其概念界定、表征内涵和外延探讨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电影批评新时代的到来。从媒介文化的研究视角来看,通过梳理新媒介时代下的自媒体电影批评生产传播现状,着重讨论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涵义、载体、表征进行身份确认;再探讨其背后话语融合的现状。对于厘清自媒体电影批评的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主流媒体作为一类特殊的媒体机构,在媒体格局变迁的背景下,积极迎合受众需求转型,推出旗下主播作为新的叙事主体,通过创新话语表达风格、传播方式、与受众互动、充分发挥“网红”主播的鲜明风格等手段,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是呈现的娱乐化倾向带来了新闻公共性缺失、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为助力主流媒体在新闻专业性与娱乐化之间找寻最佳平衡点,本文提出了区分主流媒体官方账号与主播个人账号的策略,助力主流媒体借适当娱乐化、年轻化重夺舆论场话语权的同时,时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恪守主流媒体的根本底线。  相似文献   

15.
网络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的商业销售模式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有效渠道。在后疫情时代,网络直播带货对经济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全民直播带货的热潮之下,带货主播的行为和话语成为判断网络直播带货的参考指标。带货主播的话语表达形态成为连接主播、受众和商品的桥梁,但有些主播的不规范用语和行为让行业乱象出现。如何构建高效的主播话语形态,推进直播带货规范有序发展?文章从情感、经济和社交三个维度分析带货主播的话语形态构建,通过真实感、陪伴感与参与感三个维度挖掘主播话语形态的内核,并对主播直播话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给予主播话语形态构建的建议,也给观众正确认识网络直播带货、树立正确消费观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徐婧  王楠 《当代传播》2021,(5):36-40
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界定和传播是公众获取相关知识、形塑技术态度的主要信息源,官方政策和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的阐释,可以反应出社会主流观点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位及其舆论引导的方向,这一话语呈现是对前沿技术与社会关系的隐喻.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聚焦揭示隐喻背后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长久以来社会各界对技术的迷思.通过分析厘清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流媒体及其塑造的舆论场中人工智能所呈现的多重话语策略,解析话语机制,揭示话语系统得以运行的政治经济结构,同时期待通过对主流话语策略的解析,重新发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中应被重视的伦理隐患,为传者、受众等多元主体提供警示.  相似文献   

17.
《声屏世界》2011,(9):129
2011年8月18日,优酷和中粮悦活联手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优酷牛人盛典。盛典由相声名嘴郭德纲和美女主播柳岩主持。盛典现场的牛人有在12期《让梦想飞——中  相似文献   

18.
刘星宁 《今传媒》2024,(3):59-62
AI主播作为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物,在口语传播视域下展露着自身优势,对真人主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口语传播是指人们运用口语在各类场景中进行的互动交流,核心是“言谈”,因此,“人格化”是真人主播“驳斥”AI主播的有力武器。随着技术的进步,AI主播逐渐具备了“人格化”特征,但囿于现阶段技术的局限性,“人格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失。本文运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话语分析法,以山东广电超写实AI主播“海蓝”为剖析对象,从受众视角探讨口语传播视域下AI主播人格化的呈现、缺失以及未来建构期望,旨在明晰发展方向、给予真人主播维系个人职业生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戴元初 《视听界》2011,(1):115-115
前不久,“湖北荆州电视台外籍女主播播报新闻”的视频,在网络上通过微博等方式迅速热传,不到半天就被转发近5000次,网友热情围观,感叹荆州“好潮”。数家报纸的记者也尽心尽力地挖掘了这位洋主播的背景以及她在荆州电视台的身份,进一步加快了这一事件在公众中的扩散速度和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中美报纸新闻评论表达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评论的表达方法是指作者借取一定的资料和形式,表达对某新闻事实的见解和意见,完成作品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及其表达技巧,它表现作者的精神个性和思维习惯,体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本文选取近两年获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奖的新闻评论作品为分析的基本资料.通过全面阅读、分析和比较,把握其隐而未彰的表达规则,从典型差异的角度,总结出几种不同的表达范型,即观点论证与行为批评、观念演绎与具体剖析、宏大叙事和细小叙事、硬语法和软语法.上述表达范型,能为区别中美评论在表达方法上的特征提供可资借鉴的指认类型与解释模式.论文对不同表达范型背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和批评.认为,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一定的表达方法及其话语系统的内在形式.表达方法的运用,以其形式的不断重复,表现和强化着其背后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