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琳 《西部素质教育》2021,(2):前插1-前插2
五育并举不是说五育是相互独立发展的,而是强调其为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系统性工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德育为首且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他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特技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深...  相似文献   

2.
林芳锃 《新教师》2023,(3):25-26
<正>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五育”并举在学校具体落实过程中常有不足。因此,“五育融合”是当前乃至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中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笔者所在的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崇尚体育为基础,以美育为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动力,将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融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让学生在“五育”并举中形成良好品质,发展思维才智,完善健全人格,锤炼坚强意志。在学科教育教学中,要做实落细“五育”并举,  相似文献   

3.
杨眉 《考试周刊》2023,(38):151-154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要想确保相关目标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实现,教师需要在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关注德育的相关内容,同时要明确“五育”并举的发展背景,把“五育”并举的相关目标落实到初中德育过程中来。基于此,文章重点探究“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德育优化策略等相关内容,以期能为初中德育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学校以艺术教育为办学特色,多年来,通过深入、开放的艺术教育进行育美,充分挖掘育美过程中艺术教育的育德点,强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基础性和重要性,探索学校德育课程化之路。学校树立"大德育"理念,全面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建设,构建"大德育"格局,整体构建了以"尚美"为主题的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田洪省 《中国教师》2020,(5):112-113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对教育工作所制定的系列政策推动了"五育"并举,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外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强化课外阅读指导和方法研究,既是发展语文学科素养的需要,又是新时代德育的诉求。对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一个整体。我们把教育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是为了施教的方便。实际上在施教时五育是不应当独立地进行的,应该考虑五育之间、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应当彼此互相渗透。一、德育和学校课程道德教育影响着整个教育的方向,左右着整个教育的成败。因而应当注重德育在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指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在人的全面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把德育放在"五育"之首,是对教育的总体要求,也是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切实解决培养合格人才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具体措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五育”的组成部分,具有统领和先导作用。因此,高校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坚持育人以“德”为先。提升德育进课堂的有效性,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的时代诉求,应坚持课堂建设的基本遵循: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遵循课堂教学规律;遵循实践活动规律。提升德育进课堂的有效性应在三个方面努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理论学习转化型实践;发挥网络媒体主阵地作用,推进课堂活动升华型实践;发挥实践课堂主动力作用,落实德育素质养成型实践。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实施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有效推进"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学校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策略.从"五育融合"的教育功能、基本原则以及实施路径入手,探索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五育融合"遇到的问题,有利于确保"五育融合"在正确的轨道上实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民国时期乱象丛生的教育现状和"人心太坏"的社会症状,朱光潜明确提出"五育并重、美育为基"的主张。他积极吸纳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中国儒家思想而倡导"尽性"人生观,希望人们通过"怡情养性"的美感教育而实现人生的美化和人心的净化;同时认为,美育不但不妨害德育,反而是德育的基础,二者在"五育"中彼此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中心小学是一个地区内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中心学校。几年来,我们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心小学在教改中的龙头作用进行了探索,有力地推动了全地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一、在办学方向上起导向作用 中心小学始终要坚持明确的教育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使学生五育和谐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 1.德育为首,是我们学校坚定不移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要贯彻五育并重、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德育和英语教学的高度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将德育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当前,要增强中小学校德育实效,使“德育首位”在认识和实践中真正落实,有关部门和学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评价中进一步突出德育的地位,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在评选“达标学校”、学校“先进集体”时应增加德育工作的权重;对“先进个人”的评选应增加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工作具体内容;学校在制订教师考核细则时,要增加德育工作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的权重,体现对教师教书育  相似文献   

14.
杨洁 《考试周刊》2023,(11):38-42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素质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五育发展,并且德育属于五育之首。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中包含大量的德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加大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落实新时期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蔡湘芝 《教育》2024,(5):99-102
<正>一、引言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者现在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仍普遍存在“五育缺失”问题。这种缺失体现在疏忽德育、偏重智育、忽视体育、轻视美育和缺乏劳动教育等多个方面。因此,采取“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基础,五育发展,德育为先。但当前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本质,普遍弱化了少先队工作应该承担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要丰富呈现形式,深化德育影响;关注内外并进,彰显德育效果;推动常态落实,铸造德育课程;凸显特色亮点,扩散德育辐射。  相似文献   

17.
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五育”。但是劳动技术教育同其它各育或一般的生产劳动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基础性中小学属基础教育,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中小学,尤其是中学教育,它的任务是为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基础,既要为少数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创造条件,又要为多数将要参加社会工作和生产劳动的学生打好就业前必需的文化知识和其它方面的基础,其中包括劳动技术的基础。使他们在学习书本  相似文献   

18.
张宁 《黑河教育》2013,(10):67-67
一、音乐教育具有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功能 在"五育"中,德育居首位,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乐理知识、歌唱的方式方法、乐器演奏的技能技巧、音乐作品欣赏以及综合训练等教学内容,还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爱劳动、爱科学、  相似文献   

19.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这"五育"之中处于首要位置.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习贯彻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关键是要端正教育方向 ,明确教育思想 ,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一、学《谈话》更新教育视角学习《谈话》,我们主要搞清两个问题 :一是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二是搞清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显然 ,以德为先 ,通过德育渗透 ,保证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健康发展 ,同时 ,又通过各“育”的发展 ,为德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为智育和其它几育提供了精神动力 ,为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