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楠 《科幻画报》2022,(6):63-64
“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一般指移动客户端的APP),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兴媒介。“两微一端”发展快速,应用广泛,当代大学生几乎人人都在使用。可以说,“两微一端”极大的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形成、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如何恰当、合理的利用“两微一端”,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极为重要。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两微一端”融合度较低、教师运用“两微一端”能力不足、大学生在学习中使用“两微一端”的效果不佳等问题,对成因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如何利用学生信息接触来源的"两微一端"来展开教育工作,通过"两微一端"来对校园微传播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构,成为教育者们所思考的问题。要将"两微一端"打造成一个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服务、心理关怀、就业指导、学生管理、交流互动等功能的平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形成校园微传播圈子系统,以此达成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场域的改变。本文以"两微一端"的"矩阵式"重构为切入点,聚焦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个体行为激励动机和集体行动的协调机制,破解高校新媒体整合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夯实新媒体整合发展基础,探寻"两微一端"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导致“把关人”机制弱化,“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导致舆论控制难度大幅提高。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势在必行。以新文明理念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由“灌输式”转向“互动交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4.
"微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网络技术而在短时间内即可以传播的,体现个人互联网特质的个体信息获取和传播的媒介方式.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积极利用微文化,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微文化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产生的新型文化载体,它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分众性等传播特点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视野,本文浅析微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平台。  相似文献   

6.
微博与微信等微传播平台的普及,昭示着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微时代到来。教育环境的变革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微"特点。本文以微传播为研究对象,对微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微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进入“微”时代模式,无“微”不至的时代氛围与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深刻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给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分析“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新特征基础上,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几方面挑战做出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时代高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胡民 《文教资料》2014,(1):128-129
“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文章首先解释了微传播碎片化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微传播碎片化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微传播碎片化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抓舆论领导权;化“碎”为“聚”,聚合微传播丰富资源变“老”为“新”,改进传统宣传渠道;转“零”为“整”,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党史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史学习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汲取党的精神力量和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而“易班”是全国高校网络思政的最大平台,依托“易班”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依托“易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三大对策,即高校教育者要创新党史宣传内容与形式,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党史文化微社区和依托“易班”助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效果检测。  相似文献   

11.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语境下,地方高校应深挖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资源的独特育人优势,积极拓展育人空间,进而实现自身“立德树人”育人使命的高效达成。“两创”视域下,地方高校应彰显区域革命精神资源的信念定向、品德浸润和行为激励三重功用,依托第一、二课堂的双重教育渠道,兼顾对二者耦合特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践行,兼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元教育形态,创造性地开创地方高校运用区域革命精神文化育人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两个务必”“赶考”等精神构成西柏坡红色精神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新中国的立国之魂。但是西柏坡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远远未达到它应有的地位。利用当前传播力最强的自媒体微短视频传播西柏坡红色文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行的。我们既要动员政府文化部门、省市各级主流媒体机构,也要依靠抖音、快手、等微短视频平台,通过微短视频传播西柏坡的红色基因、红色革命史和红色文化资源,让西柏坡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提高西柏坡红色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河北省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视觉的形式重构红色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视觉重构理论下探寻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策略,需要对视觉重构与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进行理论分析,认清视觉重构理论下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受到的掣肘,从深挖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视觉元素、建立完善红色文化多模态交互数字馆、积极打造"三微一端"矩阵传播态势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增强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历届世博会效应分析,世博会与都市文化传播之间存在互动演化的关联:现代都市文化可以依托世博地缘关系,建立城市品牌效应,进行都市文化“点型”传播;都市文化可以依托都市群进行文化扩散,建构文化辐射效应,形成都市文化“面型”传播;同时都市文化传播又是世博精神再生的工作母机,可以加速世博会内在价值的转换和功能演化。总之,世博会是都市文化消费方式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二者具有正向互动关联。上海在“后世博”时期应该依托都市文化创新,重构都市文化范式,整合长三角都市文化圈,扩大上海都市文化的国际营销,续写上海世博精神和都市文化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文化资源,全媒体视域下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正历经深刻变革,高校红色文化传播面临传播割裂、融合乏力和文化媚俗的现实困境。高校理应顺时而动,在内容生产、表现形式、意义沟通和平台依托方面贯穿全媒体思维,以实现红色文化全时全域的深度传播和有效传达,深入推进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6.
依托“大学生数字平台运用现状”的调研结果,以及新浪、腾讯高校微博典型案例的数据统计和样本分析,归纳当代大学生信息行为中的接受偏向.探讨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引导效果的创新模式,构建“四微一体”的高校“微平台”.  相似文献   

17.
当前,微媒体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应准确把握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微变化,精准掌握微时代的运行规律。本文在具体分析微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融入“微生活”、增强“微力量”、创新“微内容”、培育“微文化”、打造“微数据”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两微一端"相结合,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传播载体发生新变革,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随之改变。新时代视觉文化传播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时效性和影响力,还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和覆盖面。高校应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视觉素养、增强视觉文化产品多元快速优质供给、优化线上线下校园视觉文化环境三方面,探寻“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传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大华  陈权 《文教资料》2014,(24):93-94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盛行,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高校师生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使他们具有文化传播和影响社会舆论的特殊力量。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在“微时代”背景下,归纳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高校网络舆情处理时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