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古代和中世纪,形而上学是以宣扬宇宙不变、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学的性质;文艺复兴后,与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紧密相联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联系说明自然现象,但却把必然性与因果性等同起来,具有机械决定论的特点;从十八世纪下半世开始的产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变化,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康德、黑格尔是这种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科学和彻底的批判,赋予了形而上学以“反辩证法的”新的涵义;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中,形而上学仍是各种哲学流派利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中国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解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二者之间探寻一些有趣的异同点。它们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二者都有反权威倾向;其次,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和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异延"具有共同特性;再次,二者都有解构二元对立的倾向。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本质的差异上。道家追求终极的真理中心"道",它与罗格斯中心主义相似。相反,解构主义力求解构在场的形而上学业已设置的所有中心,反对罗格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伴随着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进程。透过西方文明史的表象,人们不难发现一系列与形而上学相关的思想文化因素,其中有本体论、至善论、自然法论、上帝存在论、日神与酒神精神,等等。它们交织在一起,既促成科学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也孕育起国家至上、上帝至上、帝国扩张等情结;既深刻地影响了西方自身的文明进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冲击着西方以外各区域的文明进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有重点地对形而上学思想文化与西方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做全方位扫描。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特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西方学界形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中国没有理性,没有哲学。前辈中国学者在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上都发现了中西文化存在着若干异同,但他们忽略了理性在中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理性有不同的内容和类别。不同的理性类别组成不同的理性结构。虽然理性的爆发是轴心时代中西文明的共同特点,但它们表现出来的理性结构却不尽相同。古代西方的理性结构包括逻辑理性、自然理性、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审美理性,但缺少历史理性,其理性结构以纯粹理性为主导,逻辑理性居于统治地位。中国的理性结构包括历史理性、自然理性、道德理性,有逻辑思想,但却未发展出逻辑理性,其中历史理性占有支配地位。逻辑理性主宰了西方的思维,历史理性引领了中国的思维。这种理性结构的不同是中西思维不同的根本原因所在。中西文明之别,关键也就在于理性结构的不同。西方文明中逻辑理性占主导和中国文明中历史理性占主导,其根本在于二分法的不同。中西的二分法之不同,其部分原因则可溯源于各自语言之不同。语言特点不同,是中西文化不同之源头。  相似文献   

5.
朱晓玲 《考试周刊》2012,(58):28-29
诗歌是时间的印记,是历史的镜子,是艺术的结晶,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以诗歌为例,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比较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集体利益为主,重悟性及直觉,语言中体现一种意象性。西方强调"主客二分",以个人价值实现为主,积极探索未知宇宙,重理性的逻辑推理与分析,重实证,以科学实验为依据。了解中西文化主流差异,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及中西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批判西方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但仍然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构建新的中国哲学。鉴于西方语言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深层关联,他建构的中国哲学必然会被打上西方形而上学的烙印。与之相比,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批判给出的消解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虽然高明,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困惑,即哲学如果都是否定性的消解而不建构,它的出路在何方?安乐哲区分了理性语言和关联性语言,以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关联性思维来对抗西方的形而上学化的理性语言,从而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一词引进中国后,在概念使用上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乱,西方大众文化是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科技理性和世俗化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勃兴和繁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与西方迥异的历史语境中萌生发展的,和西方的历史进程存在着历史时空上的错位,有它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历史形而上学旨在以一种新的视域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本质。历史形而上学以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为思想基础,依据形而上之道下落到人身之上的传统理论设定,推衍生成形而上学层面价值践行的逻辑进路。人类世界遵循天道赋予的普遍的共同价值观念,构建起一个秉持共在做事关系原则的生活领域,在生活的经历与经验基础上凝集催生历史的精神世界。立足沉思型相思维立场,审视反思处在历史精神世界里的人、事、物等具体对象,便能揭示历史背后所潜藏的引人深思的形而上学本源意义。历史形而上学在抽象理念中发掘普遍价值,于精神文化里显示思想张力,堪称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moral reasonability的道德理性及其优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行的"道德理性"概念的所指及有效性并未局限在理论范围,还必然地延展到实践领域。对于其丰富内含,植根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reason和rationality却不能给予充分表达。基于这两个概念的一些西方传统道德哲学(如康德的道义论)看起来至高至远,其实并不具有经验或实践层面的可普遍化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难免走向反面。研究发现,如果使用英文词moral reasonability来理解和解释道德理性,或可弥补上述欠缺。因为,相较而言,这后一概念蕴含有一种着眼于"探究原因、提供理由"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或"超底线准则",作为一种形式性的"前道德立场",它更易于落实到现实生活。这个概念不仅能够表达出道德理性中被前两个概念所忽略的含义,而且因为其历史特点具有优先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总是在场。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总体性""在场"是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在场",它具有客观性、总体性、始终性、系统性、选择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四重空间,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活动,"社会总体性""在场"在这四重空间有不同的体现。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逻辑为指导,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有"社会"始终"在场"的观点,建构新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担当思想政治教育独立角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