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支撑试图分析翻译的主观性的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以及认知语义学的维度分析翻译主观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翻译体验观以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为基础,对译者的翻译认知能力具有巨大的解释力。翻译体验观指导下的翻译认知能力要求译者通过认知主体的体验认知活动,增加对语言、文化及文本世界的体验经历,并以翻译实践的检验培养和不断提高翻译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回顾与梳理,发现在认知背景下研究和探讨翻译过程是当今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这一研究以认知科学、体验哲学及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认知背景下翻译过程的理论基础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正确认识翻译过程的体验性、认知性、互动性及创造性本质,以期发现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方法、新观点,使翻译过程研究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认知语言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的认知观点,语言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汉字"大"的词义引申是一种隐喻认知过程,它反映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既然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层面词、句的转换,而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应用英语翻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部分疑难杂症,如双语文化缺省、隐喻思维欠缺等。文章以此为探讨对象,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思考翻译教与学,强调体验哲学语言观,深入挖掘"体验性"在翻译中的认知作用,凸显隐喻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阐释其在应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点性理解及应用,继而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拓宽翻译思维,树立课堂教学的创新型理念,顺利构建"和谐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应用英语翻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部分疑难杂症,如双语文化缺省、隐喻思维欠缺等。文章以此为探讨对象,从体验哲学的视角思考翻译教与学,强调体验哲学语言观,深入挖掘"体验性"在翻译中的认知作用,凸显隐喻思维的重要性,同时阐释其在应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点性理解及应用,继而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拓宽翻译思维,树立课堂教学的创新型理念,顺利构建"和谐翻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体验哲学启示我们可以将诗歌翻译活动视为以现实体验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诗歌和隐喻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同时诗歌翻译与隐喻的具有认知相似性。通过考察认知性翻译主体在古汉诗英译中的认知转换以及原文和译文的认知同一性关系中的认知转换可以更加确切地描述翻译的主体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十九大报告中的习语翻译为例,阐述该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英汉民族基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形成相同或不同的认知框架。框架理论关照下的"语义"和"文化"因素在习语的理解及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认知框架相同、认知框架不同和认知框架缺失这三种情况出发,探讨习语翻译策略,以期对习语翻译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智哲学与语言认知关系密切,作为语言运用的翻译活动与心智哲学存在内在联系.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它揭示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典籍翻译活动主要涉及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贯通整个翻译过程的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译者的心智活动.从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和随附性理论出发,以《红楼梦》若干英译为例,来探讨典籍翻译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总结了翻译研究领域中几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并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背景下,分析了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新的翻译认知模式,强调了该认知模式所揭示的翻译"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文化意义,并认为该认知模式是迄今为止翻译认知模式中的最合适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为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且具争论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11.
12.
有关“直译”和“意译”这对术语的争论已历经千年也没有定论。究其原因,在于对它们的界定一直含混不清。该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和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重新给与界定。由于英汉语言及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对于直译的处理更困难些,文章从语言的不同层面对“直译”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界和翻译界普遍认同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汉语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以意驭形;而英语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以形制意。文章具体分析了意合形合在英汉语言中的种种现象,并剖析了其内在成因。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英汉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异质特点,阐述了这种差异对英汉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魏天爽 《海外英语》2012,(3):152-153
英语中的develop和汉语中的"发展"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无论在英文书报杂志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屡见不鲜。因为熟悉,在翻译中常将两词对译。将develop一词译成"发展"是不准确的,这两个词在语义上能够对应起来的情况是很少的。该文通过develop的大量译例,讨论如何根据语言环境和搭配关系选择词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汉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一直被异语读者认为是博大精深。根据这一特点,作者从翻译必须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的的角度出发,提出在英译此类材料时应采取“变译”的手法。  相似文献   

16.
林晓玲 《海外英语》2013,(6X):178-182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not only a change of language but also a change of culture. The"cultural default"is derived fr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L (Source Language) and TL (Target Language), is a very troublesome thing for the translators. When there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default, it is necessary to compensate for it, in this way, adding gloss translation is a very good way to do it , especially in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cultural default"and advantage of adding gloss transl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7.
用“虚拟”一词来翻译英文单词“virtual”自起用之日起就是不正确的,原因是把“virtual”错认为是假想了。只有中国(及日本)才把“virtual”译作虚拟,而在西方国家却都理解为“实际上的”、“实质上的”或“事实上的”:把“virtual”译作“虚拟”和“假想”只在力学的“虚功原理”里似很合适,但在多数其他科技领域(以及不涉及科技的一般场合),“virtual”都无“假设”或“假想”的含义。文章旨在通过解释“virtual”的确切含义,引起大家对把“viaual”滥译为“虚拟”的事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翻译本科专业学生的实习现状,开展了"自主实习"的翻译实践,介绍了笔者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自主实习式"的翻译实践的学习模式以及实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Brainstorming这一英文术语含义的基础上,认为国内目前有人直接将该词直接借译为“头脑风暴”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建议学术界最好采用“集思广益”作为该词的学术译名。同时,本文还对“头脑风暴”这一译名的出处作了简单的考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要"字在维语翻译中要注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