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贾宝玉有段名言,说女孩儿未出嫁前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就变成了死珠了,再老了就成了鱼眼睛了。本文试从这"宝珠"到"鱼眼睛"的转变上,来探看《红楼梦》中众奴仆媳妇、婆子的形象特征,转变的原因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艺术形象.女儿观是贾宝玉思想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女清男浊"论与"宝珠"、"死珠"说以及"爱红"、"怡红"的女儿情.联系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环境,从生命伦理视角对贾宝玉的"女儿观"进行阐释,揭示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婴宁>塑造了生动的狐女形象,婴宁经历了笑、不复笑、反笑为哭三阶段.本文用贾宝玉"女子三变论"解读其从山中到尘世的变化,由女儿到妇人的变化,思索婴宁行为和心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其一:女儿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曹雪芹是形,贾宝玉是影,《红楼梦》是曹雪芹人生反思;曹雪芹是将贾宝玉当一块无用的顽石在批判。并从“愚顽器质”、“女人形貌”、“病态习性”三方面探讨贾宝玉的性格。最后强调宝黛相恋的结局不是一场爱情悲剧,只是林黛玉的命运悲剧。在爱情问题上,贾宝玉并非悲剧角色。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段名言,大意是未出嫁的女儿是颗宝珠,出了嫁的女儿就变成了死珠,再老些竟成了鱼眼睛,连珠子都算不上了。这段名言可与另两段名言结合着理解。其一:“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曹雪芹对皇权的态度问题,红学界是有争议的。有的研究者认为“曹雪芹是歌颂皇权,尊崇君臣大义”的,另有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没有歌颂皇权”。其实,说曹雪芹对皇权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说,曹雪芹是攻击皇帝和皇权的,根据就是我曾在《论贾宝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其审美价值》中提出的《红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的独特女性观,包括女儿灵秀论,妇清男浊论和女儿“三变”论,大观园的女儿们是情美和才美的人格化身,贾宝玉对她们的用情具有戽我奉献精神,他把对悲剧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思考,引向对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哲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 ,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之间的关系完美而复杂。其中贾宝玉、贾兰、薛蟠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参照的阅读体系 ,即贾宝玉是“中间人物” ,而贾兰、薛蟠是两个极端。作者曹雪芹于此三人上着墨不均 ,但因为有了互相参照进行阅读的可能 ,从而使三个人物 (尤其是着墨较少的贾兰、薛蟠二人 )都得到了很好的性格表现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 ,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 ,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 ,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 ,真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 ,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2.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是知己之爱,也是叛逆者之爱。这种爱情损害了家世利益,不容于封建思想和制度,而被拆散,形成悲剧。薛宝钗与贾宝玉的"金玉良缘"虽说"终成眷属",但由于宝玉的出家,亦成悲剧。这两处悲剧都是封建末世时由封建家长所造成的,两者是时代的悲剧,其悲剧性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14.
以宝黛二人的诗词为切入点,将其中蕴含的积极进步主题从个性解放和自由、个体的生命体验两大方面展开剖析,并由此分析宝黛诗词主题与曹雪芹思想体系的认同关系,最后将曹作为一个诗词作家置于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界进行观照,试图评价其学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晴雯的遭遇令人同情,她被赶出贾府后悲愤而死.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既复杂又隐微的;如果直接归之于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都失之简单化.说到底,晴雯之死应是王夫人由赵姨娘“从宝珠变成鱼眼珠”的过程中得出的“经验”所致.  相似文献   

16.
袭人是宝玉身边最有影响的大丫头。她温柔体贴,在饮食起居上一心一意地服侍宝玉,千方百计讨其欢心,成为宝玉不可缺少之人;她的城府甚深,并且能领会贾府统治希望宝玉承官袭爵的意图,自觉主动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因此深得统治的欢心。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描写了贾家四个青年男子被父亲教训的场面。"训子"的典型事件深刻体现了小说的孝慈文化蕴涵。曹雪芹在书中对封建正统道德文化、儒家文化提出了质疑,既有批判,又有惋惜,还有找寻优于儒家文化的新的理想的迷惘。贾政、贾代儒训子的失败蕴含了作者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对贾珍们有失父范的描写是对儒家道德文化的惋惜;贾宝玉作为自由人性的先声,是作者对人生出路和未来理想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充满迷惘——小说结尾宝玉向父亲拜别,表现了对哺育自己的儒家文化的眷恋,反应了作者内心深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中有三个宝玉:通灵宝玉、贾宝玉、甄宝玉,贾宝玉与通灵宝玉是真假同构的关系。贾宝玉和甄宝玉是一形二体、真假同构的关系,三个宝玉之间“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的构造体现了作者的煞费苦心和叙事策略,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视角功能和象征性文化意象功能,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可读性,使得小说具有特殊的韵味。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这种煞费苦心的构造也是作者避祸的特殊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惜春性格的刻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惜春是贾氏四姐妹中最年幼者。自幼既未得到父母关爱 ,又没有兄嫂照顾 ,生活在外祖母的庇护之下 ,形成了情感上的冷、脾气上的僻和思想上的执的特点。在姐妹中不善言语 ,只是随班而行。但是她常与方外人交往 ,与槛外人相厚。作者虽赋予惜春独擅丹青的特点 ,但书中并未铺陈其画技 ,只有几处淡淡的点染。正是艺术这个精灵 ,使惜春感悟了生命的张扬 ,获得了禅悟的机缘 ,预知了家族的命运。她看到了元春富贵的牺牲、迎春懦弱的惨烈、探春孤傲的悲苦、黛玉聪明的可怜、湘云洒脱的不幸 ,可看不到自己的希望。为了清白女儿身 ,她毅然皈依了佛门 ,实现了精神的彻悟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