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一、课内课外皆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任何道德教育都应满足三个标准:"善的意图""有价值的内容""合乎道德的方式"。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榜样示范、社会行动。  相似文献   

3.
国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丰富课外实践,以及以活动为载体加强价值观教育。这启示我们在进行研究生道德教育时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情感教育的生活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进行三观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4.
近期观点     
道德教育生活化应以真实的道德生活为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与完善,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的生活化理念已渐成共识,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德育课程中得以体现与贯彻。然而,观念领域中的共识并未在德育课程实施中达到人们的预期,生活化的德育课程资源在实际开发运用过程中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当前的许多德育课程资源中以悬设、虚拟或人造的道德生活取代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不能不说是其主要原因。如何以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把"生活元素"引入作文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敢于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今天所学的知识为明天所用,体现教育的真正价值。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只有走出狭窄、封闭的空间,将社会生活带入语文课堂,把课堂教学延伸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文教学生活化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一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实现。脱离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品质的抽象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同时,人的社会性发展也应该在生活中实现,通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获得社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脱离,使其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都启发我们: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向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就要转变教育理念,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注重对学生的指导,还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  相似文献   

8.
杜威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以及"教育即生长"等重要的观点.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生活化,教材应与社会生活联结在一起.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德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空间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发展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情境性)。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通过反思性道德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智慧,为学生适应在熟悉与陌生、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穿行的现代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赫尔巴特和杜威,往往被人们看成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思想的代表,其实,在道德教育目的方面,他们都强调道德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德育改革具有以下启示: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是形成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努力营造学校"社套化"、生活教育化环境,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道德教育传统,游牧生活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哈萨克族的古代道德思想中,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以男性为主从外族亲缘、婚姻亲缘及亲近亲缘三个空间维度分类的,相应地在社会道德教育上也就形成了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教育、婚姻亲家之间的道德教育、女婿和岳丈家之间的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林琦琼 《考试周刊》2014,(3):118-118
文章以课例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体现"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观,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与家庭、社会结合,遵循主体参与的活动原则,采取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相似文献   

14.
教师德育力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内在德性养成的影响力,督促学生遵循外在道德规范的执行力,引领学生欲求美善生活的感染力,促使学生做出道德行动的号召力。教师德育力来源呈现出从"外在的超验自然"到"内在的人的自然"、从客观到主观的古今之变。随着现代性社会的"去魅",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被瓦解,从而导致了教师德育力的乏力。在中国的语境下,教师德育力增强需要重新整合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资源,以期形成新的道德教育传统,通过教师德育力的提高,培育学生的自制力、学习力、判断力与行动力,最终引领学生树立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促使学生达到道德自律,选择过值得过的良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与他的哲学及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其目的可概括为培养有用的好人。他强调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民主社会所需的优良道德品质,而且要使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为培养有用的好人,杜威提出应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道德教学方法和学科进行生活化改造,这对我国德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联,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用日常的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代替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动态的生活世界中进行道德教育,并在适应的基础上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走向一种未来的可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针对过去学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的弊端,我国一些学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德育"理论,在积极推动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同时也使道德教育研究本身更"接地气"。章乐博士的新书《风险社会的道德教育》(人民出版社)作为一本接续"生活德育"理念的佳作,利用西方社会学中的"风险社会"概念及理论框架重新审视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对当下生活中种种越来越令人担忧的现象,比如"恐慌人"的出现、分数崇拜下的病态竞争、儿童的“自然缺失”和“秘密被侵犯”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进一步给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一本值得所有关心当代道德教育的读者仔细阅读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世博会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价值,给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精神、多元文化、爱国主义和国民素养等方面。充分利用世博会的道德教育资源,将世博会的道德教育价值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有机结合,需要在多元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沟通与鉴别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文明素养教育中铸练学生的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9.
一、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必须回归主体和生活化技工学校传统政治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弊端,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与实践脱离,道德教育与生活割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性缺失,德育过程脱离学生生活,德育情景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学生不感兴趣,知行脱节,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它传授的不是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养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而高校道德教育中"主知观念"引导下的主知性道德教学虽有其自身合理性,但是大大缩小了道德教育的空间,简化了道德教育过程。这种价值取向下的道德教学以客观普遍化的知识割裂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高校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必须从道德教学观念上、内容目标上和方法上进行转换,价值取向转向"主德"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