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高度赞扬,还在实践中得到了支持,回归到原点——人,早已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而人更要回归到教学的根本,那就是让"身体"回到教育教学,让认知和心智在环境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中生长,对当下乃至未来教育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在当代的中国语文界,"诗意语文"已经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大家对它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崇拜感。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贯彻对生命尊崇与敬畏,能够理性而充满热情地积极探究小学语文教育的真谛,使学生能够成为品质高尚的人。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点燃教育生命化的最高理想境界。一、诗意语文——突出精神领域中的自由"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海德格尔著名的观念,叶秀山先生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诗意的境界"从根本而言,强调的是"自由的境界"。生命的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理想的教育是培养对知识的鉴赏力。——林语堂是文学大家,他对教育也有独到见解。他所谓的鉴赏力是指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21世纪所需要的是"会解决问题""会协作""会沟通""会关心"的人。为培养这种人,"素养本位学习"值得提倡。——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华东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违反常情的"矫情"做法,影响教学效果.本文分析其表现形式并呼唤回归课堂真实.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6.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范梅南教育思想源于对生活世界的反思.他认为体验是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父母在对孩子的期望中产生教育意识,要从"替代父母"的关系来理解教师的角色,并从中获得教育学启示.儿童具有多种可能性,这需要教育者具有特定情境下的教育智慧和机智.他反对教育研究的理论化、抽象化倾向,认为教育研究应该指向实践.他提倡通过反思写作的方式把教育生活体验用文本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与文本对话形成一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需要做大量严谨细腻的工作,也需要作科学合理的理论化阐述,而当下的文学教学及研究分明体现出一种过度阐释的特征:大量的学术文章使用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越来越多的学术性话语,已经使得文学让人看不懂,而文学研究更使人如坠云雾,怎么都不明白。文学研究呼唤"平常心",期待重视"常识",体现"常情",回归文学和人的本身。  相似文献   

8.
<正>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关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教育史上有许多精辟和深刻的见解。罗素早就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杜威更明智地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宣称,"生活即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生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基和依据,思想品德教育要在生活之中进行,并最终回到生活之中去。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价值,笔者认为具体体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倡导生活教学。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由此他认为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他极其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回归。因此,"社会性和实践性"成了我们教育的主要特征。由  相似文献   

10.
<正>社会心理学认为,"面子"即是自尊心,是指要求自我尊重和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需要。需要激起动机。人们所认为的与需要相适应的条件时,就转化为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对于学生来说,"面子"是他们"动机"和"行为"的出发点。对自尊心需要的追求强弱、深浅,是他们是否要求进步,是否奋发向上,是否认真学习的主要动机。需要—动机—行为,是一条科学规律,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务必把转化学生的思想、陶铸人的灵魂作为神圣职责,绝不可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15,(3):78-83
高效课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表面化、形式化倾向,甚至再度出现低效和负效,很需要我们冷静反思:教学是种"慢"的艺术,"高效"的标准难以界定,其提法极易使人误读、激进;教师是教改的主体,若脱离教师的需求,任何教改都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固化模式,一定要因校因地制宜;功利化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不可能回归教育的本真而真正实现"高效";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如果弱化任何一方作用,所有教学都难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在改变,世代在改变,时代在改变,许多的教育理念、思维、课程、教学,都必须跟着时代脉动一起改变。但是,这其间,唯一不变的是——"人",这是一个"人"的社会,这也是一个"人与人"的世界,尤其是教育现场,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教的也是——"人"。课程与教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在"教师"。对教师的认知,深深影响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我认为:教师,是架梯子的人。换句话说,自己明白没什么了不起,重点是——让他明白,这才是教师的价值,所以  相似文献   

13.
刘波 《今日教育》2015,(3):40-42
让教师的阅读更有专业味,这是当下推动教师阅读所需要关注的。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的自我觉醒,也需要学校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搭建更好的平台。2015年,《现代教育报》推出了一期《当阅读成为一种精神生活》的专题。在这期专题中,周国平先生谈到,"作为精神生活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他认为,"老师读一些教育教学类的书,厨师看炒菜的书",都是为了实现专业、职业的发展,如果只读这些专业书,不是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周国平先生作为知名的学者,其阅读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他的关于阅读的观点,对于阅读量较大的教  相似文献   

14.
品读     
<正>校园安静,教师安静,"教育"才能发生,未来才有可能变得美好。——应试成为"育人"的唯一途径,升学率成了命脉,"教学"也就必然被扭曲。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在校园里看到处处是标语口号,如"放飞梦想,青春激扬""艰难险阻,苦战过关"甚至"破釜沉舟,背水一仗"……他认为,学校不是军营,学生不是士兵,不要人为制造"紧张";学校是育人之所,教学要培育趣  相似文献   

15.
日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撰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此,"课堂革命"这一概念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热议。课堂革命应从改变旧的不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和做法、改造课堂生态开始。基于此,唐红艳老师认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不能忘记教育初心,而应努力创造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探索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6.
品读     
<正>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面对应试教育的盛行,人们都在呼吁教育的回归。教育回归的本意何在?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让教育回到本来的功能定位——育人为本上来,要让孩子享受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育完整的人。有学生立场才有真正的教育。——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认为,在一场以选择为核心的、迎接挑战的改革之中,所有的选择都取决于我们的立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学校人文教育"的认识谈到学校人文教育,对于"人文"的概念把握是无法避开的。关于"人文"的定义,去"百度"搜索,可谓是五花八门。针对师生员工的学校"人文",笔者认为,要把"人文"二字分开来理解,"人"就是要关心人——师生员工素质的发展,"文"就是要关注"文"——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其中蕴含丰富的教育经验。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不仅适应了封建统治下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促进了教育平等,而且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实际意义。此外,他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强调教学中要注重启发诱导、重视"学思行并重"。孔子是"以德服人"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与写文章一样,也是需要讲究艺术的,"曲径通幽"往往比"一览无余"更有味道,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数学教学中,假如我们教师真正地"用好教材",恰当地运用"遮掩"的艺术,"露一半遮一半",适当留白,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改变练习形式,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遮掩"会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一、新课导入处"遮掩"——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要实现两  相似文献   

20.
教育装备理论、管理、生产是教育装备的3个主要研究领域。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第23期的《话说装备(四)——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一文中,笔者指出了教育装备研究和应用领域,人们容易陷入"见物不见人"研究误区的现象;而且认为对教育装备教学适应性的研究是一个"见人见物"的研究。本文则进一步提出,教育装备研究要"见人见物",更加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