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标识,是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新时代,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的价值指向、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情怀、牢守不断推进的社会革命、恪守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进行阐释,为“出彩”中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能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乡村治理要转型升级,凸出乡村建设的质量水平,走全面和谐发展之路。乡村治理要以人为本,夯实乡村多元化教育服务供给,注重社会成员身心健康,通过文体卫活动的组织引导来树立文明和谐的“新乡人”;乡村治理要凝心聚力,充分激发全体乡村社会成员的智识,通过设立规范化管理队伍,培育同心同德创业致富的“新乡情”;乡村治理要立足当下,实现乡村传统文化转化与创新,形成乡村社会成员良好的文化认同,培育理性化民间组织来孕育与时俱进的“新乡风”;乡村治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资源特色优势,开发协同化产业品牌,生成活力有效益的“新乡计”。  相似文献   

5.
对治理概念有多种理解和界定,但核心的议题是发展和秩序问题,对于乡村治理来说,乡村发展和秩序构建就是其两项要务.进入新时代,乡村治理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发展方式以及秩序治理机制等方面皆已发生重要转型,实现了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主要是通过矛盾倒逼机制、制度变迁机制和技术促进机制实现的,推进新发展阶段乡村治理创新,需要把握合理的、正确的创新方向.在乡村发展方面,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创新体制机制;在乡村秩序治理方面,需要朝着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的大方向开展基层治理实践创新,不断改善和完善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6.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经验、立足中国实际、破解中国问题、面向中国未来等多重视角中逐步形成的新时期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内蕴着时空互动、点面结合、质量互变、内外联动四重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统一于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注重四个维度的导向引领,以人的培养引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提升,以科技创新引领乡村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以夯实党建引领科学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由于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使用不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整、社会对高职教育和劳动教育存在"双重偏见",使得我国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动力不足、资源匮乏、内容空泛、价值迷失等困境.为保障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高职...  相似文献   

9.
健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面对人口老龄化、医疗改革瓶颈、疫情冲击等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优化了多元治理主体、多层治理领域、多维治理体系的健康治理结构;提出了坚持以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中心,“大卫生、大健康”,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健康治理理念;做出了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医疗改革、健全法律体系,借助新媒体技术、抓住有效平台,参与全球治理、勇挑大国担当的实践探索。新时代健康治理理论与实践为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就是个敏感的问题,它们之间仍然有着强烈的上下级命令关系,行政化还很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存在、规范性制度供给的短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等。要理顺乡村关系,具体要做到:其一,加强县以上各级政府对"乡政村治"制度实施的宏观调控;其二,规范乡镇政府的指导权,逐步实现"乡政村治"制度实施的程序化;其三,改革基层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社会化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实中的乡村关系,并没有制度设计上的乡村关系那么和谐美好,同时存在"过度行政化"倾向和"过度民主化"倾向。重构新型乡村关系,可尝试提高村庄自主治理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边境地区是国家政权的末梢和地缘政治的缓冲区域,其战略地位随着国家崛起进程的加快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边境乡村振兴的特殊理论与实践源于边境地区乡村衰退问题,边境地区特殊的边情决定了该地域空间实施乡村振兴独特的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边境地区乡村振兴对于守边固防、乡村价值重构、跨境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国家认同强化和国家形象塑造等具有独特价值。边境乡村衰退以及基于其逻辑基点而实施的乡村振兴的实效性与独特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整合边境内外治理资源、强化边境基层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口增长动力机制、国民意识教育机制等多重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是一项复杂多样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凤冈县通过联系服务群众创新提出“四直为民”,在强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方式过程中,突出以党委核心领导、多元治理主体、社会协同共治和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基层服务型建设。但从议事主体、模式构建、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来看,还应从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乡村治理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三共”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政策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统筹处理党的领导与协同共振、正面宣传与负面清单、一元严肃与多样活泼、灵魂涵育与现实解锁等几重关系为逻辑起点和建构支柱,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引领力,扩大意识形态工作转圜空间,铸牢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呈现世界的美好面貌,为学生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关注更多更好的题材,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平淡、回归初心,让小学阶段的一次次作文训练成为他们提高精神素养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受素养概念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心理学知、情、意、行等范畴启发,本文对新时代劳动素养进行了四重维度的建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实践习惯.这四重维度从内到外逐层展开,既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逻辑,也对提升劳动素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两课”的民族精神培育应关注和着力协调好如下四重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对接;民族精神的共性与个性的圆融贯通;民族精神的知性摄入和情感内化的双向互补;民族精神培育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同体建构。为此,在理论上应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点,在实践中构建以显性教育为基础、以隐性教育为主导的培育模式,积极营造民族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常规培育与事件教育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