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比喻有着显著的艺术功效和艺术特色,这是前人研究所缺乏的.本文就这两大方面对鲁迅小说中的比喻进行比较集中系统的研究,希望从"比喻"这一细小的方面对鲁迅小说有个更深刻而细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摘苹果理论,意思是说,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应该永远努力去采摘那些需要奋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苹果”——目标。这样的人,总是为自己设置更高的人生目标,总是在创造人生新的辉煌,总是在收获更大的成功,总是在期冀更美好的未来。这样的人,即使未必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渴望的目标,到达理想的彼岸,但他们后来的成功,往往超过那些总是采摘伸手可及的苹果的人。这已为无数有作为有成就的成功人士所证明。跳起来摘苹果,一个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一个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实在太富有启示和激励意义了。跳起来摘苹果,是为自己设置…  相似文献   

3.
提起"儿童中心",很多人会想起"儿童是太阳,教师是月亮,教师围绕儿童转"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比喻。这个比喻似乎含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儿童中心"的对立面仅仅是"教师中心"。其实,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儿童中心"的对立面是不同的:从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儿童的地位来讲,它与"教师中心"是对立的;从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地位来讲,它与"成人中心"是对立的;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它与"社会中心"是对立的。"儿童中心"的真正价值在于引导我们将注意力从教师、成人和社会转向儿童。  相似文献   

4.
刘长兴 《天津教育》2012,(10):21-22
最近,接到一项任务,是让谈谈"教师的理想"。思来想去总是觉得这是一个难题,不好找到"标答"。因为教师的"理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追求,尽管是"自我"的,且是"精神"的,但绝不是孤立的,它肯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所以,"教师的理想"必然会有一个演变的轨迹:先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的传统;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家又众口一词改成了"又红又专";再后来随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理想价值有两个指向 :一是指德育在人们预计、想象中的价值 ,一是指德育在培育理想中所具有的价值。前者可以指德育所具有的全部价值 ,后者则指德育在某一方面的价值。本文中德育的理想价值 ,是指德育在培育理想中的价值。所谓德育在培育理想中所具有的价值 ,是指社会对理想的需要和追求 ,在德育能够满足这些需要和追求的功能属性上的对象化反映。因而 ,德育的理想价值 ,实质上是指德育在满足社会对理想需要和追求上的功能属性。德育的功能属性能够满足社会对理想的需要和追求 ,就是德育的理想价值。由于人的本质及追求和理想在人类社…  相似文献   

6.
比喻论证就是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论证。比喻论证是写作议论文的重要论证方法之一。运用比喻论证可以增强议论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深刻性。怎样运用比喻论证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一、自认现象十评说十联想式大家都知道并且也都指出过,太阳的本身还有黑.戈。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没有。我想,我们的党,我们的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也正是如此。(《太阳的光辉》)“太阳的本身还有黑点”一句是叙述自然现象。“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具有多功能高效应的美学价值。要使比喻保持特有的语言功能与美感效应,就须实现比喻创新。所以作家秦牧在《比喻之花》中说:"比喻和所有文艺创作一样,也贵在有创造性。"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更形象:"第一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女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女人的是蠢才。"这里笔者仅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比喻,创造出比喻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8.
一都说教育是神圣的,但不知今天说起"教育理想"还能让多少教师砰然心动。对"理想"这两个字,我们不是说得太少,而是缺少一个前缀词——"我自己的"。我们应该有"我自己的理想"。我一直相信,教育理想从来不是教育家的特权,也不只是贯彻国家或者学校的精神。我以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憧憬,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教师。因为教师的作品是"人"。教育是在创造未来。人总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留给  相似文献   

9.
《王六郎》是《聊斋志异》中的代表性篇目,蒲松龄描绘两个相对的世界,他们之间相比较而存在,一个是黑暗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希望的理想世界,这希望的理想世界与黑暗的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则主题更鲜明、更强烈,更能表达作者的孤愤,也更能让读者珍惜作品中的"情",这"情"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之友》2011,(17):45-47
一、本届作文大赛总主题:向着太阳奔跑二、总主题设计背景与内涵解读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需  相似文献   

11.
说到干货,我们会想到那些晒干、风干的木耳、香菇、竹笋和红枣等果品食材,这是"干货"一词的本义。21世纪以来,"干货"的语义有了引申,使用范围扩大了:从食品领域延伸到了其他领域,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新义一:由于"干货"都是珍贵的果品食材,它很自然地比喻具体的资助,进而比喻其他抽象的、含金量高的、价值大的、珍贵的事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器物坑中出土的器物数量众多、形制各异,但其几乎所有的艺术造型都与太阳崇拜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联系.以类归之,主要有四种:根据太阳的自然形态,直接以圆形符号象征太阳;根据自然的关系,以树和花果折射太阳;脱离太阳的自然形态,用"鸟"象征太阳;摆脱自然形态的痕迹,以与人相关的部位和器官来象征太阳.这说明太阳崇拜是三星堆文化丰富复杂崇拜的总根源.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源自他们的心理需求、现实需要以及自身需要的满足,于自然的尺度之中包含了人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在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里,他把女人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作了比喻:未出嫁前,是宝珠;出了嫁,是死珠;再老了,是鱼眼睛。从贾宝玉的"女子三变论"角度解析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可以看出这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曹雪芹审美理想的三种不同状态:"宝珠"是审美理想的依托,"死珠"是审美理想的异化,"鱼眼睛"是审美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4.
大连育文中学坐落在魅力大连的西郊,"以人为本,自主发展,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现已成为全体育文人践行的价值追求,这是一种极具理想人格的精神文化追求。在实践中育文人也在深刻思索怎样落实这一理念,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落实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三格教育"特色建设。"三格"即体格、性格和品格的教育。育文人坚信:孩子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解读《马太福音》,并与《论语》比喻手法的对比,将《马太福音》中的比喻分为三个类别,阐明了《马太福音》中运用比喻的意义。寓言式比喻在寓言中包含多层次的比喻;象征性比喻,与《圣经》其他章节紧密联系,需要联想;抓取事物特征,将人拟物化的比喻,与中国《论语》中的比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恩来精神就是高悬于空中的太阳,我们不断追随着,践行着,传承着……"年轻学子往往有着太多的困惑和迷惘,他们需要一种能够给他们以方向和力量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他们思考和践行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北京市中关村中学自1982年创办以来,始终把"教育学生爱国,教会学生做人,做堂堂正正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做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中关村中学人"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充分挖掘伟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正>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相似文献   

18.
观看落日     
落日是一道美丽的景观。这道美景总是呈现在天气晴朗的傍晚时分。每到这时,观看落日的人都会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象当中,浑然忘我。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我家四楼的阳台上玩。我偶然向西望去,只见天边的太阳活像一个橘红色的大气球,比中午时大了许多。我对小伙伴说:"快看,太阳!"小伙伴顺着我的喊声向太阳望去。"哇,太阳怎么变大了,真像一个大橘子。"一个小伙伴说。"你们快看,太阳就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之问”近年来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时对当前教育形成巨大压力。的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世纪提问。深刻拷问着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它启发我们思考怎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成尚荣 《教书育人》2011,(25):28-30
"教师是谁?"这是一个极为普通又很不寻常的提问。说其普通,是因为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予以回答,而且心底里会涌起一股真情;说其不寻常,是因为这一提问,涉及教师的专业身份,充满着深刻意义的阐释。面对着这一提问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回答,尤其是关于"教师像什么"的比喻。这些比喻曾经影响、激励了一代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