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我是一名《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的老读者,多少年来与《江苏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我对《江苏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可以说从“老相识”变成了“真相知”。由于对它的钟爱,我从学校的办公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校一百五十多名教师每人订了一份《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2.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语文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文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生能被一个人理解,是一种幸福。我这样一位来自基层的普通教师、普通作者,竟然得到了《初中生世界》一位编辑的理解和帮助,对我的人生而言,真够幸运、真够幸福的。 由衷地感谢这位编辑——《初中生世界》的朱亮老师。那时朱老 师还在《江苏教育·中学版》编辑部工作,是他从成千上万的来稿中发现了我的第一篇作品《教育距离说》。文章在《江苏教育》上发表后,接着他又在《初中生世界》上连续编发了我的十几篇作品。这时他给我来了一封信:“你后来的这些文章都没有超过第一篇《教育距离说》,你应该提高自己,系统地读一些书。”  相似文献   

4.
李新 《上海教育》2006,(9A):30-30
我与《上海教育》结缘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语学习》编辑部组织的“中青年语教师沙龙”在大同中学举行第二次研讨活动,我作了“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发言。此后就匆匆退场了,准备回校上拓展课。一个诚恳的年轻人追了出来,说:“李老师,您刚才的发言有没有底稿?能不能给我一份?我是上海教育杂志社的。”说着,他就递上了一张名片。  相似文献   

5.
声音     
<正>读了《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3月刊发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德育价值与实施策略》一文,我受益匪浅。文章指出,为最大限度发挥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形成尊重自然的生命意识,学校应系统设计、融通学科、点面结合,"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地架构起传统节日教育活动课程。由此我认识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深入  相似文献   

6.
建国前夕,我从师范学校肄业到一个县城完小教小学;五十年代我又考入高校去读中文,毕业后被分到滕县一中教语文。开初,我只是《山东教育》的一个普通读者。一个偶然的机缘,我由读者“晋升”为《山东教育》的作者。那是在1961年的下半年。山东省教育厅派人到滕县一中搞调查研究。我当时任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在一次小型的教学座谈会上,我作了关于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专题发言。会后,省厅尹钧荣主任让我把发言整理成文章,他说要交给《山东教育》杂志去发表。我的第一篇教学文章,就这样被发表在《山东教育》第十一期上,题目是《有的放矢,读写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5月初,应《江苏教育》编辑部的邀请,我有幸担任了第12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评委。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人在课中央"。在去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苏派教育",它应该具有哪些特质和风格呢?我觉得苏派教育不仅是一种地域概念,更应是一种文化概念,是江苏一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凝练  相似文献   

8.
认识吴群老师,是在2004年课标语文A版教材研讨会上,吴老师作了一个发言——《利用网络论坛,开辟语文教研新天地》。她讲的是网络教研的事,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位老师中,能够开展网络教研的还很罕见。吴老师的发言让老师们耳目一新,也使我眼前一亮。吴老师是一个痴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人。在学校从事语文教学15年,在语文教学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一直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2002年到岳阳楼区教育局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后,她把眼光从一个班、一个学校投向了全区,一直琢磨着怎样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怎样让全区的语文老师都成长起来。老师们…  相似文献   

9.
两年来,我尝试着运用儿歌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的主要做法是: 结合学校为幼儿制定的在校活动一日常规,编写《上学》、《上课》、《课间》、《放学》等儿歌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我根据学校对学前班幼儿上课的要求,编写了“上课铃叮叮响,我们快快进课堂。书本用具放整齐,就等老师把课上,专心听,仔细想,腰杆挺直看前方,大胆发言先举手,遵守纪律不能忘”;根据学校关于上学和放学时走路要注意安全的要求,编写了“过马路别心焦,不说话来不打闹,小眼睛左右瞧,我们一齐慢慢跑,不到家门不离队,一个一个跟得牢”,并经常组织学生背诵。  相似文献   

10.
声音     
<正>江苏教育没有《江苏教育》不行。工作十多年,读了十多年的《江苏教育》,为《江苏教育》写了十多年的文章。我从《江苏教育》读出了"服务",服务于江苏教育的宏观发展,服务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读懂了"沟通",沟通了教育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分歧,沟通了校长和老师之间的心声;读会"引领",即使争鸣,也以一种对江苏教育的博大情怀引领着江苏教育的前行,造福于千万的学子。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正>打开《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20年8月专刊,一幅幅生动的成长画卷便在眼前铺陈开来。《江苏教育》70年的办刊历程,既呈现了江苏教育的发展史,也记录着江苏教育人的成长史。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而在成长过程中,与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的相遇,是至关重要的。《江苏教育》于我而言,  相似文献   

12.
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个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都成为我志同道合的“书友”。多年来,我致力于此,学习、思考、实践,先后发表了《阅读:打开语教育的窗口》、《教师为什么要读书》等十多篇相关章,还在江苏、湖南、福建、四川等地作了几十场有关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化中国的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江苏教育》(中学版)复刊的消息在《新华日报》发表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全省教育工作者又有了自己的刊物而感到高兴,并在教师中进行了宣传。但是,事情却出于意料之外,我们多次到邮政局要求订阅《江苏教育》却始终没有订到。据说:《江苏教育》(中学版)系定额发行,由县教育局分配到全县各学校集体订阅,不办理个人订阅手续。  相似文献   

14.
南通教育是江苏教育的高地,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2005年5月22日下午,《江苏教育》理事单位专题研讨活动在南通举行。这是《江苏教育》理事会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正式活动。南通市教育局和江苏教育报刊社的领导、《江苏教育》理事单位代表、《江苏教育》编辑部的有关同志共计约40人,齐聚南通,共赏南通教育的美景,并对南通教育现象进行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几年来在学校工作中,我们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重点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我局首先印发了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细则》,发至全县中小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师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局成立了领导小组,专门组织协调学校爱国主义教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正>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2007年当我在学校图书馆第一次翻开《江苏教育》时,正是感觉如此。阅读《江苏教育》就如同跟许多资深的教育专家进行深入的交谈。在交谈中我懂得了教育是一门启迪智慧的科学,在日常  相似文献   

17.
在庆“六一”学校联欢会上,毕业班学生一曲《感恩的心》,让我热泪盈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我语重心长的发言博得阵阵掌声;在学校教学设备投资上,面临多少困难我也毫不含糊;每天早来晚走,校园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都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人,我们所做的是对人的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身先士卒,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励着全校师生,让他们在人文关怀的环境中获得真正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2008年度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综合质量检查中,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江苏教育报》和《小学生数学报》分别荣获文科类和理科类综合质量第一名.并双双获得了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首批免检资格。为借着这喜讯推动报刊质量建设再上新台阶,江苏教育报刊社前不久召开质量建设座谈会,总结交流各报刊质量建设的经验。总编辑顾冠华主持座谈会,调研员、总编辑助理王丽珍作总结发言。为方便同志们学习借鉴,本刊摘要编发与会代表的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把《江苏教育》杂志的组织订阅工作定位于提升学校管理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高度,是一点也不牵强附会的。因为《江苏教育》是江苏建省以来期刊号中的第1号,说明它有着悠深的资历及丰厚的积淀;同时,《江苏教育》是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一份教育期刊,是江苏省教育厅指导全省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吮吸教育八面来风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声音     
<正>认识《江苏教育》是从"教海探航"开始,从第一次接到"教海探航"的获奖电话开始,《江苏教育》的名字就变成我教海生活中最美丽的期待。有了《江苏教育》的认可,在一篇篇"教海探航"论文中,我大胆地述说;在一节节课堂中,我不倦地思考。我喜欢上了这种安静的"行走教研"的方式。当我的获奖论文在《江苏教育》(中学教学)上变成了铅字,我内心的幸福和感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