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高晶 《今传媒》2020,28(1):1-4
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新闻课程体系。首先要求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论,认真研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论述,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的影响,掌握国际新闻采写本领,掌握新闻语言技能,未来成为合格的党的外宣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张志鹃 《出版广角》2016,(22):80-82
英语媒体因其语言优势,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如何在传达国外媒体不同声音的同时,引导国内读者从外媒的观察和评论中更客观地认识世界,界定自我,是英汉新闻编译者的重要任务.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为新闻编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闻编译者可以通过叙事建构策略,塑造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与动画的融合发展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向新媒体靠拢的重要方式之一.经过近几年的跨界发展与演变,动画新闻在内容创新、表现形式与传播策略等方面出现一些新特征.文章以“一带一路”新闻为例,关注并审视当下动画新闻的变化,以期为动画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新闻报道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在当代中国硬实力与软实力不相匹配,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还存在错误解读的背景下,正确高效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人民日报》中"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从故事化叙事的全新视角进行剖析,归纳其内在的报道规律,发现相较于以往"高大全"式的报道方式,《人民日报》在其故事化叙事中有诸多可取之处,也有尚可改进的空间。笔者为此提出建议性策略,以期为今后的战略性报道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积极探索多样传播方式,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信息与文化沟通,新闻传播研究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讨,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新闻传播战略的整体把握。本文从建构传播战略、探讨传播策略、摸索传播方式、审视传播行为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目前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闻要求客观、准确、及时,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记者和媒体的观点、态度。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关于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闻语篇为语料,利用ROST新闻分析工具进行词频统计,并就词频的意义进行解读和分析。研究发现,语料在词汇和语境的层面都传递出了积极含义,使用了大量正向积极的态度词汇,传达出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顺利召开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彰显了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我国构建国际话语权带来难得的契机,提高了我国对外传播的能力,打造了对外话语体系,是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全球治理、捍卫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新闻话语体系为例,分析我国当前社会构建对外话语权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我国对外新闻话语权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渠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复兴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创作"一带一路"主题纪录片,是推动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力量。纪录片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有效开展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能够增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起点,该国媒体自倡议提出以来就对相关事件高度关注。本文以《哈萨克斯坦真理报》(《Kazpravda》) 2015年3月到2017年10月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为例,对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基础,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新闻来源、报道量、报道主题、体裁、立场等5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采用政策宣传框架和绩效展示框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与流变趋势。  相似文献   

10.
吴珏 《报刊之友》2014,(2):16-17,24
新闻叙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交际者,如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以及新闻读者。在此过程中,交际多方的身份得以建构。无论是新闻叙述者,新闻人物,还是新闻读者,其身份都不是单一、静止的,而是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受到不同交际需要的影响,出于不同目的,新闻叙述者给自己构建了多样化的身份,同时也选择性地给新闻人物构建了多重身份;而新闻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受到叙述者描述的影响,也会给自己建构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11.
从2017年7月1日到2018年9月30日,《俄新社》有210条新闻涉及"一带一路",报道量虽随时间变化起伏较大,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时政类新闻占主体,经济类新闻排第二位。《俄新社》在报道"一带一路"时,基本上能够秉持公正的立场和客观的态度,绝大部分报道在情感上属于中立或正面,但也有少量负面报道。中俄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是《俄新社》的一大报道热点。《俄新社》在新闻稿中会使用龙来代指中国,在涉及"一带一路"新闻里提到的国家和相应频率,反映了当前俄罗斯在外交领域的大欧亚伙伴关系构想。  相似文献   

12.
2013年至今的10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政治经济效益和互联互通效果有目共睹,而其所蕴含的国际传播价值需要在反思西方国际传播理论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理念传承、实践创新和认知转型加以发掘。“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在凸显。“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种发展范式的单向对外输出,而是基于“五通”的合作互利,也是基于“中和”的尊重共赢,更是团结“全球南方”的发展动能,在数字时代为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国际传播秩序构建提供了合法性来源。在这一全球公共思想产品和实践场域的驱动下,国际传播研究将有可能超越霸权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认识论,在“将西方地方化”“将南方主体化”的前提下,为21世纪国际传播新秩序的重建提供从理念规范到基础设施再到实践策略的系统化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双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学术水平较低、办学实力较弱,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尚显不足,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和"英+汉"的单一教学模式更是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做好"英+汉"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现"1+1"的英汉双语模式到"N+1"多语种模式的拓展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聚焦“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提炼出其文化记忆建构路径,为“一带一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出发,以“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为研究对象,探究“一带一路”文化记忆建构的内在逻辑和价值旨归,提出通过在历时和共时维度上立体呈现中华文化经典、以“他者”视角融入“世界共同体”、以多模态的传播模式助力文化行业繁荣,以文化记忆的力量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李婷 《传媒》2022,(17):50-52
“一带一路”背景下,在非洲工作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部分人摄制了与非洲相关的视频并上传到B站,这些视频作品参与塑造了非洲形象。本文分析了B站UP主非洲叙事的奇观化、浪漫化、在场性、个体化、去魅化特点,指出了“草根”身份媒介实践的局限,提出应创新挖掘非洲叙事模式,以合拍片形式打开叙事格局,以推动中非故事传播得更深更远。  相似文献   

16.
向心怡  伍洋 《今传媒》2023,(3):102-105
桂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广西的文化符号,它“走出去”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桂剧自身的传承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桂剧对外传播的现状,指出当前桂剧面临着由于对外传播主体较单一、传播内容较单调、传播渠道较狭窄、传播受众较局限而导致传播效果欠佳的困境,提出要促使传播主体元多化、创新戏剧内容和表达形态、构建国际化和多路径传播渠道、保证恰当有效的翻译,旨在增强桂剧对外传播的效果,为研究桂剧“走出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左晨 《新闻前哨》2023,(23):16-17
本文以湖北日报《“一带一路”行·一线踏访》为例,分析其中的故事化叙事表达技巧,对地方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故事化叙事注重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地方主流媒体做好国际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建设要着力讲话中国故事,已成为基本共识。但是从哪些方面讲起能够切合实际、能够让沿线国家人民愿意听听进去,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在"设施联通"领域已经有着丰硕成果,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成果,讲好中外建设者在"设施联通"方面的故事,讲好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讲好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四个故事,讲好中国"要想富先修路"的基本经验,讲好中外共商共建互联互通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于波 《东南传播》2016,(10):54-56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有利于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与繁荣,促进不同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也为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契机。面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新形势,中国高校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更加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设置("硬件")和文化自觉("软件")两方面入手,同时贯彻"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为"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类研究报告出版状况计量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厘清出版现状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一带一路”大战略专题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这项分析.从共时统计看,“一带一路”类研究报告的出版有功用分类悬殊、主题分布失衡的状况;从历时统计看,“一带一路”类研究报告出版的总量以及各类功用和专题的数量呈总体增长趋势,2004年、2010年、2015年则是出版热点年份.这些共时差异和历时变化也反映了出版市场、社会关注及国家宏观政策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