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现代小说中的杰作之一,本文从《迟桂花》创作心态、人物形象、艺术匠心三个方面入手评论,认为郁达夫的《迟桂花》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理想境界渴求的强烈愿望;作者笔下的翁莲是理想化的人物,是“美”的化身,外形美和心灵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迟桂花》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是“四美”兼备(“自然的美、人体的美,人格的美、情感的美”)的一篇杰作。  相似文献   

2.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旅法作家山飒的《围棋少女》通过对战争中男女爱情的描述,对人性进行深度勘探。该小说文本中充盈着各种矛盾、挣扎的二元对立要素,本文选取“生与死”“忠诚与背叛”这两组二元对立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该小说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丈夫》和《贵生》描绘了湘西男性在苦难人生里的幻想和挣扎,独特的叙述蕴含着作者与主流文学不同的叙事风格和文学观。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命运悲惨,都经历了从顺从到反抗的过程,是苦难中国的剪影和表征。洗从文在悲哀的故事里悲天谰人,冷静抒情,旨在探索文学经典的重造,凝眸民族的和谐远景。  相似文献   

5.
郁迭夫小说《迟桂花》以“迟桂花”为题,并且多次写到迟桂。迟桂花作为小说的“文眼”,具有深刘的象征意义,正确解读迟桂意象的寓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试从自然之挂与意象之桂两方面对文本进行解析,全方位挖掘迟桂花意象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叙述者的功能在莫言的小说《十三步》《酒国》和《生死疲劳》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故事。《十三步》通过多层级叙述的设置以及大量第二人称叙述产生了主客转换的叙述效果;《酒国》通过叙述者兼小说人物“莫言”的设置,实现了对批判主体的批判;《生死疲劳》通过动物叙述者的设置以及两种思想范式的矛盾冲突,探讨了叙述本身的可靠性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典型?反抗性格是不是她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有人说:“祥林嫂并不是听天由命的奴才,她并不甘心情愿任凭封建势力摆布自己的命运。”有人说:“她不甘心就这样被封建势力所吃掉,她奋力挣扎着,反抗着”。“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奴役、压榨、摧残、虐杀的一生,也是不断挣扎,反抗的一生。她不肯屈服,不甘心被人们当玩物买来卖去,而竭尽全力反抗”。总之,这些同志认为,反抗性格是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可爱的骨头     
《阳光搜索》2005,(6):62-62
被誉为“80后”代表女作家的苏德的长篇小说《钢轨上的爱情》得到了马原、虹影两位重量级作家极高的评价。在为这部青春小说所写的序中,大师级作家马原说:“终卷那一刻,我能给苏德的只有两个字:佩服。”诗人出身、具有全球影响的作家虹影则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评价这本书:“整部小说充满美感、青春的气息,那种种挣扎彷徨,犹如火车在引领我们穿越一个与现实相关又是虚构的世界,让我不得不惊叹一个22岁作家的才华。”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归为初步觉醒、盲目反抗、自觉反抗、彷徨挣扎、愚昧不悟、卫道士绅六大类。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了鲁迅小说与时代与革命的深刻联系,寄托着作家对现实中的“中国的筋骨和脊梁”的崇敬。同时也包含着以此唤起民众自信、鼓舞人民勇于斗争的寄寓。  相似文献   

12.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小说《月下小景》与《主妇》可以代表其小说世界里“种族”与“女性”的两个题材,在“种族”与“女性”的叙述维度中,作者现实与文本隐含的“生活”与“生命”观多有抵牾,充满了潜在写作的无意识悖论.  相似文献   

14.
80后新锐作家潘沈斌的小说《出麦田记》通过个人成长史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农村人进城"这一现代性问题。小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叙述,既展现了主要人物的成长之痛,又准确道出了农村人渴望摆脱自身固有"标签"身份的焦虑。小说在关注个人灵魂挣扎的同时,触碰到了某些社会痼疾,颇具深度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文本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族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本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有着相同的 叙事手法,题材均以故乡为蓝本,地方色彩浓郁,时空模糊,都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而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阿来诗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新时期”文坛上,王蒙被评论界视为“复出”作家、“意识流”作家或“现实主义”作家,但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他还可以被称作“新时期”的“革命作家”。当他以多义、有趣、感伤、尖刻或故意偏离等多样缠绕的叙述形态“叙述”革命和个人的“关系史”的时候,人们会注意到其创作“自述”与小说在无形中其实呈现为一种缠绕、互疑的关系。是什么刺激了王蒙“自述”的欲望?怎样看待“自述”与小说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或者说,借助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读,能否将作家创作世界中某些重要的侧面再度打开?于是,在创作“自述”与中篇小说《布礼》之间的关节点和有意味的纽结,就需要稍微留心了。  相似文献   

17.
《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独具风格,它的抒情性、画面感使它有别于作家的其它小说。钱理群先生把它分析为“心灵的诗”是极其恰当的,“它内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自是十分明显的。”^[1]《故乡》的确犹如一首流淌在作家意识深处的小诗,隽永、伤怀、抒情,它那强烈的抒情感染了读者,  相似文献   

18.
《送你一朵苦楝花》小说以书信的方式,“记录”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哥哥”写给离家出走的“妹妹”的一封并未发出的忏悔信。信没有接收者,即意味着叙述者始终没有面向一个明晰的叙述接受者。通过梳理作家的三层叙事矛盾,可以挖掘出隐含在作家叙事矛盾背后的矛盾叙事主题,即:既不承认回归土地的正确性,又不否认土地的包容性;既不承认城市的符号化,又不否认城市生存的合理性。作家所要追寻的生存之道,正是小说看似简单书写背后的深层意味。  相似文献   

19.
视角描写是小说常见的技巧,而视角与叙述人称结合形成叙述方位,共同参与叙述角度的构建。本文以加拿大华裔英语作家伊芙琳.刘的短篇小说《碎玻璃》为例,分析了小说中的叙述方位,及其对主题构建的意义。在小说中,第三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以及第一人称与人物视角结合的叙述方位轮番出场,使小说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得到全面展示,她内心的挣扎轨迹也在"我"与"她"的对话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来去花莲港》是台湾新晋女作家方梓的小说处女作。作品以女性为主体,主要刻画了三位于不同时期移民至台湾花莲港开荒破土的艰难女性。在后殖民主义中心和男权话语中心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作为“她者”和“属下”,历经命运的坎坷和文化左右的挣扎,用自己的生命在花莲地区扎根生长,完成了一部回归主体身份的美丽史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