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对话式德育的时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协商对话"俨然成为现今德育改革领域中的热门话题.成为热门话题的"协商对话"有其特定的时代意蕴:它是德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批判传统德育的一个新概念,构建现代德育的一个新视角,影响德育未来走向的一个新愿景.  相似文献   

2.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3.
适合价值多元共生社会的德育方式是开放性的协商对话。在协商对话中,师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谈话问答关系,而是基于相互承认的沟通关系;师生交往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包容的理解;德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了解,而是精神的共享;德育目标不只是简单的妥协,还要是视域融合的形成。协商对话如要顺利实施,师生都应该确立协商民主的意识,具有宽容的精神,具备协商对话的资质。为此,还要创立有利于协商对话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协商民主理论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能推进政治结构分化,提升政治主体能力;其次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再造政治运行过程;再次是有利于提升公共政策理性,推动政治关系和谐.与之相应,协商民主理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也存在至少三个漏洞:在结构上,可能被借用为政府扩张的动因;在过程上,可能被稀释为无果而终的对话;在政策上,异质为"强势集团"为自身争取政策利益的"白手套".要发挥协商民主理论对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做到:盘活体制内的政治存量,提高政治主体协商职能,培育公民社会,促进社会协商"结构增长";通过"赋理协商"和"赋权协商",实现利益有效表达与利益综合的有效衔接;开放媒体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协商制度程序.现实情况下,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浸润协商理念比单纯地追求协商实践形式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5.
"重叠共识"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成长,一种具有高度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文明与进步。学校汲取"重叠共识"的思维方式,内蕴"重叠共识"的基本精神,与家庭确立"相互承认"的思维方式,坚持展开"协商对话",共同创构一个能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提升的"家校集合生态圈"。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与自由民主、参与民主并存的第三种民主,它关注民主实践的对话协商过程。协商民主之于教育具有较高价值,主要表现为: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民主价值倾向和责任感。教育中进行协商民主实践会面临一些挑战,如交谈的偶然性、对话的内在限制以及对话的情境性等,对此的回应包括:尽早并持续让学生体验民主,通过学校各种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协商民主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才能,创设物理环境、提供心理支持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既是教育民主实践的新维度,也是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在两岸关系中,沟通、对话和协商,可以增进彼此的包容和理解,化解两岸的分歧和冲突,形成两岸的合作共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一国两制是港澳回归的宝贵经验,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原则.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通过两岸的民主协商,促进两岸之间政治上协商治理, 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一多兼容 ,军事上相互信任,最终实现"一国两制"下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一味控制、支配学生,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会大大影响学生的主体性。"对话式"班级管理突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对话,强调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增进理解、达成共识。实现"对话式"班级管理,一要着力构建多元对话平台,二要注重师生的协商共议,三要丰富师生对话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意义建构强调师生对知识间联系的深刻与独特理解,追求知识掌握和新知识生成的双重目标,具体表现为知识的表层意义建构和深层意义建构两个层次。它体现了学习者知识获得的协商性、知识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互动与协商的多重性、学习共同体的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等教育学意义。创建互动型学习课堂环境、坚持知识的客观性基础、主体成为变化的参与者、发挥语言的"对话"中介功能,是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台湾戒严时期,两岸文学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政治的解严,带来文学的解严,同时也给两岸文学的僵持关系松绑。政党轮替则使两岸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但仍保持了发展的趋势。两岸民间的文学交流,应相互信任,降低敌意;应坚持沟通、对话;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应分而不离,合而不并。  相似文献   

11.
历史解释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阐释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在《"阐""诠"辨——阐释的公共性讨论之一》一文中写道,"阐释"与"诠释"有着重要的区别,"诠释"主要针对事物本身,含有训诂的特点,而"阐释"是研究者所做出的向外、向显、向明的解释,体现坚持对话、协商的基本诉求,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的特点。"诠释"重对"内","阐释"重对"外"。《周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周易》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智慧,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在加强社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改革中提一.理论界对协商民主内涵分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析化发展",并且指出需要"在全社会协商民主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约瑟夫˙毕塞特《协商民主:共和政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对于协商民主府的多数原则》一文,即deliberative内涵理论界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在democracy一词,随后伯纳德·曼宁在  相似文献   

13.
《论语》有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人的发展角度解读人生的最高境界,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这是何等的洒脱,又是何等的超越。由此,笔者联想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从心所欲,不逾矩"不也正是我们的教学追求吗?钟启泉教授在《课程的逻辑》中指出:"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也就是说,课堂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实践场域,而在课堂对话中,我们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矩"。一、对话主题要循道理之矩"摆事实,讲道理"是思想品德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命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中国国情,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途径是:发展公民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文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平台。我们要增强民主制度选择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Bakhtin对话理论为参考框架,通过对一位小学教师的叙事分析来探讨教师的专业自我认同。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自我认同在“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教学专家”三个维度上均表现为多重声音的混杂,而与此相随的是多重声音之间的持续对话和协商。专业自我认同的对话和协商有助于教师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协商民主实践视阈主要体现在政党协商、人民群众协商和国际协商三个层面。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周恩来坚持以民为本、不动摇,相互商量、不独断,求同存异、不独霸,划大圈子、不封闭的民主协商原则。解析周恩来的协商民主实践视阈与民主协商原则,对于今天中国的民主制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析教育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间对话理论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同。有学者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关于对话式教育或教学的论文发表有30余篇,其中包括《对话:教育交往关系的合理阐释》、《论大学师生对话关系》、《幼儿教育:从"奴化"走向"对话"》、《对话教学初论》、《师生:特殊的对话者》、《对话:一种新的教学精神》、《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对话:师生关系的新概念》等等。当今对话理论强调了师生互动,意在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的过程。然而,当今对话理论"见人不见物",完整的对话教育应该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从各种文化对话的实践出发去考察问题.我认为由于"思维相同性"这一空洞概念,文化对话或多或少是随意的,不客气地说,这种对话又是漫无边际的.恰恰相反,我强调指出:文化不是相同的,但却具有同等价值.因此,我们应注意文化之间的区别,并为对话设立一个框架,以利于对话有针对性地进行.这是因为对话是基于文化的区别,而不是空谈所谓的统一.我赞成德国文化学家和社会学家迪尔克*贝克(Dirk Baecker)对文化交流的看法.不应该从各种不同"文化间"的职能谈文化交流,而应该从"文化"的职能去展开对话.贝克从全球社会大范围的背景出发,作了如下阐释:  相似文献   

19.
<正>一、教学目标了解孔子治国理想:"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二、教学重点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三、教学难点1.孔子的政治主张。2.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神态及情感。3.孔子与冉有、季路对话时所体现的孔子治国理想。  相似文献   

20.
对话——政治课堂生成的"催化剂"。正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所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型政治课堂,也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自",而是生生、师生和自我之间自然而然的智慧"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