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个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本文利用2007-2015年196935条来自领英在线简历的人才跨域区流动数据,并采用多值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软环境因素对流动人才跨区域职业流动选址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总体上区域政府治理环境、金融环境、法治环境、技术环境每改善1%,流动人才进入该区域的概率将分别显著上升2.896%、0.381%、0.194%、0.071%。第二,区域软环境因素对于不同流动人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政府治理环境对所有流动人才均具有显著吸引作用,法治环境和金融环境对具有职业发展需求的群体具有显著吸引作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对具有事业实现需求的群体具有显著吸引作用。本文丰富了宏观环境因素与个体职业流动的研究,也对区域软环境建设和引才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园人才流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州石牌高校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该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入的来源、方式和原因,人才流出状况与原因,人才流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流动的原因与特点,并对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合理流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2020年度的ORCID数据分析湖北省高校人才的流动情况,并从地理空间、机构层次、机构类别、流动平衡性等角度分析了湖北省高校人才流动的特征.地理空间方面,湖北省内的流动人数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流入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国外,流出人才其目的地也主要是国外.机构层次方面,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入以平行流动为主,省际流出以向下流动为主.机构类别方面,尽管存在跨机构类别的流动,但流动人数主要集中在大学之间.流动平衡性方面,湖北省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流动人数总体为顺差,不存在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2020年度的ORCID数据分析湖北省高校人才的流动情况,并从地理空间、机构层次、机构类别、流动平衡性等角度分析了湖北省高校人才流动的特征.地理空间方面,湖北省内的流动人数主要集中在武汉市,流入的人才主要来自于国外,流出人才其目的地也主要是国外.机构层次方面,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入以平行流动为主,省际流出以向下流动为主.机构类别方面,尽管存在跨机构类别的流动,但流动人数主要集中在大学之间.流动平衡性方面,湖北省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流动人数总体为顺差,不存在明显的人才流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广东省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对此,将人才环境感知分为人才政策环境感知、事业环境感知、团队环境感知和生活环境感知4个部分,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人才环境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人才环境能有效留住人才、抑制人才流失,事业环境和团队环境对人才省内及省际流动意愿均产生负向影响,而人才政策环境和人才生活环境则分别单方面影响人才省际流动意愿和省内流动意愿。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打造人才生态、以环境留才的政策出路。  相似文献   

6.
人才流动时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深远.通过分析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流动现状,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存在人才流动不规范、缺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优良环境、人才价值现有待纠正等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导向机制、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事业观等措施,引导人才向有利于海西经济发展的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7.
在对现有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调整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在处理高维、非线性、非正态特点数据问题上具有独特优势的投影寻踪模型,从空间域上对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才环境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科研经费、每万人中大学生数量、专利申请受理量、教育支出等软环境影响因素业已成为“新时期”影响人才环境的主要因素;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才环境评价水平总体上偏低,有13个城市得分处于中下水平;城市之间人才环境存在比较优势,部分城市在一些特定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地区之间人才环境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新一线”城市人才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更加注重优化人才软环境;充分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强化对用人单位主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社科文摘     
据国家人事部流动调配司负责人在1997年底召开的长江流域人才资源开发联席会议上分析,我国人才流动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开始,从事人事管理、人才服务的部门和机构要努力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市场模式,要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利用人才流动的第三次浪潮,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04-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利用豪斯曼-泰勒估计方法,通过分人才类别、分国别(地区)研究,验证了国际人才流入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区域文化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国际人才流入对技术创新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不确定性规避、未来导向(长期人才、文化人才、韩国、英国、荷兰)与国际人才流入的交互项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权利距离、人际关怀导向、绩效导向(文化人才)、小团体集体主义(韩国)与国际人才流入的交互对技术创新具有负向影响,而且不确定性规避、权利距离的影响最为稳定,人际关怀导向次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人才观念性问题众多和国内人才制度性风险还很突出。现有的人才制度从培养到使用、流动吸引、制度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正是这种传统的适应计划经济的人才制度体系成为我国人才安全最为脆弱和风险最为集中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曹雄飞  霍萍  余玲玲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31-1638
文章依据人力资本和产业集聚理论,运用中国近十年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面板数据,测算了29个省市区高科技人才区位商与高技术产业区位商,并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选取了相关控制变量,利用STATA12.0对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实证分析高科技人才集聚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互相影响,开放度、政策、交通等因素在区域层面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发挥不同影响;同时发现东部地区高科技人才集聚程度高,高技术产业发展好,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唯有陕西属于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是进入全国前十位的省份。  相似文献   

1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科技创新都要求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作为中国情境下特殊而重要的制度因素,市场分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还有待探索。本文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认为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分别是地方与中央制度逻辑的体现,并指出两种逻辑的差异是解释市场分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关系的内在理论机制。基于2005-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区域市场分割不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创业发展,并且滞后期的市场分割指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空间异质性检验显示这种负向联系在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外商投资作为独立于中央和地方的外来制度逻辑,能够有效调和市场分割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在制度逻辑的纵向冲突中发挥润滑剂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为促进国内市场整合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给出了相应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张波  丁金宏 《科研管理》2022,43(12):24-33
人才的竞争实质是生态环境的竞争,分析人才生态环境及各子系统对高端人才聚集的差异化效应对科学制定人才政策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基于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高学历人才数据,以人才生态环境指数和高学历人才聚集效应为核心指标,运用熵权法、因子分析法、OLS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高学历人才聚集状况及演变特征,实证检验人才生态环境及各子系统对高学历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并评估各省份人才生态环境。结果发现:(1)京沪津是中国高学历人才高度聚集区,西部尤其西南地区是人才薄弱区,二者的人才聚集力差异总体偏大,但已经呈现出缩小趋势;(2)人才生态环境对高学历人才集聚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且总体呈现先增后降再增的N型减弱态势;(3)人才生态环境的各子系统对高学历人才集聚效应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性与变动性,其中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创新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高学历人才聚集效应影响较大但出现减弱,生活服务环境尤其是房价对高学历人才聚集效应影响逐步增强,人才市场环境对高学历人才集聚效应存在影响但并不稳定;(4)北上广是中国人才生态环境最优省份,长三角地区是最优区域,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弱,区域间人才生态环境极差在持续扩大,且各省份人才生态环境优劣势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VEC模型进行分析判断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内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层面进行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却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人力资本对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显著为正,而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对其呈现抑制作用;(3)技术进步对中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强化高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5.
孙文浩  张益丰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20-1230
摘 要:对当前诸多城市间人才引进引发“抢人大战”的合宜性及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面板计量实证检验发现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呈现出人才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集聚具有显著非线性影响,满足威廉姆森空间多元集聚效应假说。使用广义分位数(GQR)回归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人才集聚的最优分位点结构,居于最优分位点的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占据人才集聚有利地位。最后利用最优分位点结构设计高、中、低分位点区间,对参与“抢人大战”主要城市的人才政策进行绩效评价。研究结论是近几年参与“抢人大战”的城市科研人才集聚程度逐步提高,但集聚结构逐渐恶化;东、西部地区相关城市科研人才集聚偏离最优结构档位,不利于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城市“抢人大战”不仅需在数量层面上引智招才,更需根据最优分位点实现相机抉择来吸纳高层次科研人才。  相似文献   

16.
宛群超  袁凌 《科研管理》2021,42(12):80-87
   基于2004—2016年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区际流动与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探讨FDI嵌入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正向空间累积效应,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以及FDI流入过程均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R&D人员和R&D资本的区际流动均对流入地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杠杆效应,而FDI 较为明显地促进了R&D资本流动的创新效应;在R&D人员流动和R&D资本流动产生创新动能的过程中,FDI的调节作用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作用强度具有倒U型演化特征。本文结论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绿色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与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结合点。运用SBM模型测算2008-2018年全国内地28省市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构建以高技术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国内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稳步提升,但尚有较大提升空间;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绿色创新效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质量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企业规模、劳动者素质、政府行为对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外开放显著抑制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司增绰  曹露玉 《科研管理》2022,43(5):113-120
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整体看高新区设立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据高新区所属地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所在地区和高新区自身所处生长周期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发现二线及以下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显著,一线城市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中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高新区设立不显著;初创期和发展期高新区设立有效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成熟期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设立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高新区质量建设,提升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新区政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玉香  刘军 《软科学》2009,23(8):110-114
以深圳227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研发人才为样本,采用探索性分析方法,将研发人才环境感知分为人才政策环境感知、事业环境感知、生活环境感知三部分,并探讨研发人才环境感知对研发人才工作绩效和工作嵌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对研发人才政策环境越满意,研发人才工作绩效越高;研发人才对事业环境越满意,其工作绩效越高;对事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越满意,其工作嵌入越深。  相似文献   

20.
摘要:对当前诸多参与“抢人大战”城市间引发有关房价与人才引进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评估了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发现为:第一,全国范围内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高门限区间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与全国范围一致但不够显著;第二,中、西部地区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在高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东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出现“拥挤效应”,中、西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效应存在显著正的外部性。研究结论是东部地区“抢人大战”城市短期内应大幅提高科研人才购房补贴以降低人才实际购房成本,长远来看应积极参与“抢业大战”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中、西部地区各城市应抓住参与“抢人大战”的战略契机,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显著正的外部性倍速集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