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对"道德治理"内涵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以道德方式的治理"转变为"对道德问题的治理"。这其中的原因既包括道德受到了来自市场领域的全面渗透以及法律效力相对强化的冲击,也包括道德在面对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力"。道德治理内涵的演变,不仅反映了道德正面临逐步边缘化的危险境地,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些道德问题的突出性和严重性。面对道德的"困境",道德治理不能仅仅围绕几个具体而细小的问题展开,而应着眼于更为长远的目标和宏大的愿景——良性伦理秩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的学科治理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不断提高治理成效。当前,地方高校学科治理面临着治理目标同质化、治理主体单一化、学科资源配置失衡化等现实困境。为此,必须采取转变学科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等措施,来提升地方高校的学科治理能力,进而推进地方高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实现有效对接的内在机理在于高校与科研机构能够通过一定的组织载体嵌入产业集群产业链。应当完善产业集群产业链,梳理技术创新链,构筑学科集群学科链,并以对接载体嵌入产业链为切入点,实现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间的对接与沟通,确保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技术创新组织体。  相似文献   

4.
2020年年初由新冠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社会治理领域矛盾复杂、突发、动态、多样的特点,处于公共危机难防难控、焦点问题错综复杂、事态发展动态多变、利益诉求多元多样的较量之中。在当前社会关系需要重建、社会结构需要调适、社会治理需要创新的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必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显著优势,科学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治理方式,组织协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利用大数据技术、信息公开、舆论引导优化治理工具,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科的知识生产经历了从学科自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1向“三维螺旋”与“行政主导”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再向多元主体与多方共治下的知识生产模式3的转变。伴随着大学知识生产向模式3的转型,我国大学学科行政主导的治理方式面临着制约多元主体作用发挥、难以适应学科要素发展、影响学科文化体系重塑等现实困境。基于此,在我国大学学科治理方式改革中,应积极呼应知识生产模式3的现实需要,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学科治理的顶层设计、构筑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学科治理方式、打造传统与创新并存的学科文化体系,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学科是大学的根基所在,学科治理是大学学术治理在学科层面的投射。学科的知识与制度两重属性、逻辑及动力机制,以及学科治理在大学行政化制度结构下的实践困境,分别构成强调学科治理命题与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大学学科治理的推进,应着力突破学科组织化的“短板”因素,夯实学科治理的组织基础。在运行机制方面,应综合运用学科发展核心议题的学科自主行会式决策机制、针对学科自主决策的学院和大学审议及反馈修正机制,以及学科重大议题决策的外部相关者介入机制,同时高度重视贯穿学科治理全程的文化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建设一流大学,各国有不同的战略。德国"卓越大学"的建设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卓越集群"建设为重点。"卓越集群"聚焦重大研究问题,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鼓励不同学科和院系的研究者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平台。德国"卓越集群"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在于,在注重学科基础建设的同时,应当考虑如何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为大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的涌现多创造一些制度性条件。  相似文献   

8.
9.
学科的生长与发展离不开和谐的学科生态,而和谐的学科生态又建立在有效的治理模式之上.然而,当前中国高校学科生态治理偏向于重视强势学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非强势学科的生态地位,并形成一种"除弱扶强"的治理模式,且该模式在学科生态多样性、学科治理创新以及学科资源经营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与该模式相对,梯度转移理论则为高校学科生态治理提供了梯度转移模式.在梯度转移模式下,高校学科生态治理不是一种强弱学科之间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体现为强势学科与非强势学科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通过高梯度区域的强势学科对低梯度区域的非强势学科、弱势学科等进行先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补给,来维系不同学科在学科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学科学习共同体的设想。然后讨论了学科学习共同体的优点以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网络学科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科建设制度从“重点”转向“一流”标志着由政府选择性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校竞争性一流学科建设的范式转变。学科建设制度的演变经历了激进式制度变革、渐进式制度变革和断裂性制度变革三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学科建设制度的形成与变革受经济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科建设价值取向的深层结构影响;由于传统的制度惯性和组织行为惯习,学科建设制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学科建设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多元主体博弈、政策学习机制以及外部示范效应。实践中,我国学科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多元主体关系,健全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科评估制度,以推动形成一流学科建设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纲要?直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依然存在的道德问题,做到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着力点,系统地全方位地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The introduction of discipline standards in Australia has required a comprehensive rethinking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urricula from first year through to grad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to facilitate academics’ engagement with discipline standard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first-year curricula. The model supports discipline-focus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integrates consideration of discipline threshold learning outcomes, first-year pedagogy principles, and discipline threshold concepts. The model is demonstrated using strategies that were applied, tested, and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workshops across five discipline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封建社会“四部之学”到近代社会“七科之学”的转型 ,是中国传统学术形态向现代学术形态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结合晚清“西学东渐”及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着重探讨了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转型的进程及特点 ,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近代大学学科体系形成的意义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公德是因公共场域空间接近而产生的陌生他者之间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以协调公共场域人与人之间、人与公共场域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作为"公"之道德,除利他思想外,互不干扰对方自由可以视为公德秩序的终极价值依据。公德秩序的形成,除个体公德素质外,外在的制度保障以及舆论氛围等社会环境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创设公德秩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建立道德共同体,建立和完善道德控制机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协力推动公德教育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福建省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省份,从基层党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领域、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形成了围绕基层党建、人民利益、工作方式和地域特色为立足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经验。福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经验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Inaugurated in 2013, this collective research programme aims to construct an international mapping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that accounts for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ur goal is to create a current and retrosp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discipline’s institutional grounding and of the knowledge produced by its practitioners, stretching across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rders. Ultimately, the programme will help to increase interactions among scholars and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gendas, thereby augmenting the standing and visibility of the discipline.

This text will briefly introduce the programme’s conceptual basis, explaining the methodological steps taken to ensure the comparability of data gathered and the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ontinental character of the study’s design. In the second section, we will zoom in on doctoral students’ dissertations, which are the optimal way to study a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and potential. Doctoral students and recent graduates are part of a tradition, a school of thought, and yet they constitute that tradition’s replacement and renewal. Therefore, as graduate students carry forth the disciplinary torch, they hold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in their hands.  相似文献   

18.
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高校对西方名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坚持走中国特色学科建设之路,探索学科建设的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道路,是导正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航向的客观要求,是中国高校学科治理成功的标志。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助推我国学科建设迈向“三化”——自主化、本土化与世界化,努力开创出一条自主推进、扎根本土、面向世界的一流学科建设之道。该建设道路主要有四条具体路径:国家统领,走内生自主的建设之路;育人优先,走人才强学的长效之路;产学融合,走创新创业的学科知识激活之路;整体推进,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学科系统建设之路。在新时代,发掘、坚守、弘扬这些“特色”是我国一流学科永葆本色、走出低谷、走向巅峰的国家方略。具体而言,中国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应转向“守中望西”的学科建设立场,设计“中体西用”的学科建设方案,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公共核心指标的特化。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项大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是教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件大事。关于教育学名词定义的方式,定义的科学性和实然性,如何处理概念的多义性,以及名词选择的标准和范围等问题,都是应该探讨与明确的。做好教育学名词审定工作意义重大,必将对我国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泰山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是客观存在的 ,泰山学是人为形成的 ,泰山不就是泰山学 ,“泰山研究”也不能取代“泰山学研究”。既然存在一个博大雄伟的泰山 ,必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这个“道理” ,就是其“存在”的内在真实逻辑关系 ,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数代学人的努力 ,不断对其“揭秘” ,逐渐形成一种系统化了的认识 ,运用学术话语、概念、原理体系将其外化出来 ,就形成了一门关于泰山的学问———泰山学。泰山学有若干分支 ,是一门文理交叉、学科渗透、以人文科学为主 ,但又关照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为营造泰山学 ,国内外学人必将付出艰辛的劳动 ,但也值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