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值问题在中考数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大都归结于函数和几何两个基本模型,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最值类题型千变万化,方法灵活多样.本文就如何解决含变量的点与确定的直线间的关系,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去探究解决线段最值问题的一般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决"线段最值"问题时,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几种数学模型认识不充分,掌握不到位;二是这类问题一般是以动态形式呈现的,学生难以掌握运动中的数量关系而导致无法入手.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求线段最值的问题.笔者归纳出最常用的三种数学模型:从"形"的角度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这两种几何模型;从"数"的角度建立函数模型来进行分析.现举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几何中最值问题的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在解决最值问题时,通常利用轴对称、平移等变换作出最值位置,从而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本文在课本(人教版八上数学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中"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探究,与同行交流.几何模型一、基本图形1.条件:如图1,点A、B是直线l异侧的两定点.  相似文献   

4.
<正>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化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可以运用几何性质和代数解法两种方法解决.几何性质中常用的定理(或公理)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垂线段最短";代数解法通常是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值或判别式法.近年来出现了一类将阿氏圆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结合求最值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领略阿氏圆在解决  相似文献   

5.
<正>各地中考中常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问题中一般含一个或多个动点,求某线段最值或求"PA+k·PB"的最值.很多学生对这类问题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未能掌握此类问题的本质,并将问题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解决线段最值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从问题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将复杂的线段最值问题转化为诸如"两点之间、点线之间、点圆之间"等距离最值问题,所以这类问题破题依据无外乎数学中的几个基本事实:(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垂线段最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函数型不等式的特征为切入点,针对"直接构造函数求最值法"不能奏效的一类函数型不等式提出了构造两个函数的转化方法.通过对两个函数的最值分布情况的研究,使问题从"恰巧成立"的角度得以解决,同时进一步论证了偶然是必然结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7.
最值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压轴题常见的问题.本文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结合"垂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图形自身性质解决"最值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考数学的一个热门考点就是"线段和的最值与定值"问题,也是难点之一.学生常常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此类试题往往同根而异形,利用两个"典型题例"进行"发散式"的概括和引申,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捷径.  相似文献   

9.
<正>几何最值问题种类繁多且形式多样,是近几年重庆乃至全国中考中的热点.其中"费马点"问题研究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存在一个到其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最小的点,此点和为费马点.而对于初中数学中常见的"费马点"问题,并没有过多地使用其结论,而是利用研究"费马点"问题的方法,其实质就是通过旋转变换,构造三线段共线,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最值问题.本文将分类讨论各角不超过120°三角形的"费马点"问题,与大家分享交流.一、常见"费马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几何最值与函数最值是初中数学最值问题的两大类,近年以几何图形为载体的最值问题不断涌现,已成为各地中考命题的热点,解决此类问题有以下常用的四种基本方法,现举例说明.一、"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型在直线的同侧有两点,要在直线上找一点到这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其方法是作出其中一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对称点  相似文献   

11.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一章的一个重要定理.它在不等式的证明、求函数的最值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非常广泛.应用这个定理求最值时,要求满足"一正、二定、三相等"3个条件,即变量是正数、和或积是定值、等号成立.应用这个定理的关键步骤是通过变形将积或和变为定值.但同学们在应用时常常出现错解,下面通过分析错解的原因来强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知道,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属"一动两定"型问题,其本质是将同侧两折线段之和通过轴对称化为异侧两折线段之和.而其拓展、延伸与变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辅助线转化为"将军饮马"问题,最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基本原理解决.本文主要探究"一定两动"型和"两定两动"型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求线段的最值问题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题意,借助相关的概念、图形的性质,将最值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如,函数增减性、线段公理、垂线段定理、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进行分析与突破.现对这类问题作一个归类整理.一、利用"将军饮马"数学模型,求线段和的最小值或差的最大值"将军饮马"模型为:在一条定直线上求一点,使得该点到这条直线同侧的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其实质是根据"两点之间线  相似文献   

14.
<正>基本不等式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重点知识之一.基本不等式"a+b2≥ab(a>0,b>0)"沟通了两个正数的"和"与"积"之间的关系,利用它可以解决求最值或者不等式证明问题.在  相似文献   

15.
<正>对于两线段(视作二元)之比的最值问题,常见的解决策略是"减元",即通过构造相似,或二次函数等方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将问题化为线段的最值问题.下面举例说明.一、构造"X"型相似例1如图1,已知Rt△ABC中,AC=6,  相似文献   

16.
张培强 《新高考》2010,(2):29-31
线性规划问题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值的问题.概念上它局限于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都是线性的情况,但解决这类问题的思想方法却可以用来解决"非线性"规划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体验之.  相似文献   

17.
"最值问题中动点的确定"是初中数学中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都存在最值问题,这类试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问题之一,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实例谈谈"最值问题中动点确定"的若干求解策略.一、利用轴对称确定动点通过轴对称,画出一个定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把折线段变成直线段,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线段和的最小值,从而确定此时的动点位置.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阶段,线段和、差的最值问题是一个难点.求解这类问题,关键的在于找出两个"量":一是定点,二是动点或不定点所在的定直线;进而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解决.1求和1.1两定点+一定直线例1(牛饮水问题)牧童在A处放牛,他的家在B处,l为河流所在直线,晚上回家前要先带牛到河边饮水,饮水地点选在何处,牧童所走路程最短.题中定点是A,B两点,饮水点记为P,则P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当今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都与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有关一是"权力制约"问题,二是"利益导向"问题."群众标准"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把总苘钥匙.坚持"以符合最大多数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就解决了"利益导向"问题;坚持"以得到最大多数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最高价值标准",就解决了"权力制约"问题.确立群众标准,是时代的需要,实践的呼唤.  相似文献   

20.
<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基本性质,看似简单,但它蕴含了平面几何中距离问题的本质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它在解决平面解析几何的最值问题时尤为重要.笔者以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巧用三角形的上述性质探求一类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有关直线和圆的最值问题利用三角形的上述性质可以推导出直线和圆的如下三个结论.结论 1若A、B两点在直线l的两侧,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