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不同的文化反映的词汇文化内涵也不同。文章从汉英文化的词义联想、文化意象、词汇的语义、文化蕴含等角度去阐释“文化误读”,揭示“误读”的根源,为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从而促进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2.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生活中被蒙上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相同数字在不同文化中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而要表达相同意思,不同文化又可能使用不同数字。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数字"九"和英语数字"三"在中西方文化内涵上的相似性,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3.
从动物词汇"文化附加义"看中英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其“文化附加义”即文化形象也不尽相同。通过研究中英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附加义”,可进一步加深对中英不同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淮南”这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地理空间的淮南、行政区划的演变中的淮南、淮南子、淮南王四大语义。广义的“淮南文化”就是根据这四个语义,研究在淮南的地理空间及行政历史沿革中发生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文章分析了淮南文化构成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国际化进程中语言文化的"和而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进程必然带来语言文化的融合,但这种融合体现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形成的相互理解能力的加强;同时,国际化和民族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新的差异的产生,正是这些差异维持了语言文化多元的前景。因此,保持语言文化的不同有其可能性。国际化进程中各语言文化正是在互识、互证、互补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依存达到独立。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更表现在其文化特色上.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把握杂合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把握好杂合的度,有助于弘扬不同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在英汉、藏汉翻译中,英语中的dragon和藏语中klu都被译作“龙”。实质上,龙、klu和dragon是不同民族长期文化积累的产物,互相之间没有形貌上的同一性和文化内涵上的类似性,所以将dragon和ldu译成龙,是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三者之间文化不等值的缘故,是一种误译。  相似文献   

8.
语言作为文化的裁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反映出文化信息的差异.因此从性别意识、价值观以及意象图式三方面,对"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形象的解析,有助于理解"兔"在英汉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中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9.
"三喻文化"与成人教育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德从文化传递的不同方式出发,将人类文化分为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三种类型,并阐述了不同文化类型中相应的教育模式。具体就成人教育而言,后喻文化对应着后喻式成人教育,同喻文化对应着同喻式成人教育,前喻文化则对应着前喻式成人教育。人类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向都表明,在后喻式、同喻式和前喻式成人教育模式融合共存的前提下,前喻式成人教育的发展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相似文献   

10.
颜色词在不同的文化中含义不同.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颜色常用来表现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红色表示生气,绿色表示嫉妒,白色表示惊恐.但是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英语学习中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特征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到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部广泛流传于缅甸华侨及腾冲侨乡的民间文学读本《阳温暾小引》,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腾越商人离乡赴缅、一路奋斗的风雨历程,这是研究腾冲“侨文化”的一份宝贵资料,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方面,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和《第五和平书》。通过分析汤亭亭四部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发现中国文化内容的多少、作者对各层次中国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一些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作者逐渐从族裔作家向普适作家转变。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都是由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交相辉映,汇聚融合而成的。随着北辛文化遗址的发现、研究以及北辛文化的命名,近年来,北辛文化因其独特的内涵、久远的历史以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辛文化,她在整个中华文化历史长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语词语,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状况。本文试从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四方面探讨汉语词语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中体西用”是盛行于晚清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在其发展演变的晚清时期,这种文化观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一阶段性特征的系统梳理,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对这种文化观本身的认识,同时对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关系不无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汉字和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了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其他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因停止使用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汉字则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表意文字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汉字长寿的原因,让我们看到文化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而日趋成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信息思维是区别于传统的物质思维和能量思维的一种全新思维方式。比较起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文化较少有实体性物质思维的特点,而更多具有信息思维的特色。中国古代文献中所阐释的八卦、阴阳、有无、五行、象数、经络、脏腑,以及天人相应等观念和理论都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信息统念和信息思维方式。在当代,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息思维方式与现代信息系统理论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由中国人提出的具有独特韵味的学说,比如,泛系理论、生物全患律、宇宙全息论,以及演化全患理论等等,此类学说同样体现着深刻的信息思维底蕴。  相似文献   

20.
"流浪"是世界性的文化母题,更是深埋人类内心的永恒欲求。"流浪"也总是和"家园""出行""回家"等情愫联系,交织出丰富多样的创作和研究主题。然而,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流浪"在母题的共性之外也凸显出显著的差异。以往对此命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著作颇为丰富,但大多是从某个特定地域的人们的"流浪情绪"或者"流浪心理"作以分析。另不少是针对文学作品中的"流浪"、"流浪汉"等意象的总结探究。文章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发现"流浪情结"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并且造成此种差异的原因亦是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