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古微》以发明三家《诗》微言大义为宗旨,认为三家《诗》微言大义的核心是四始说,为周公制礼作乐时所制定,遭礼崩乐坏之后,由孔子所最终确定。二南不是以周公、召公为分判,而是周公所定四始说的体现,主文王,以正夫妇之道为义。四始说的实质是儒学传统的夫妇君臣父子的伦常大义,也具有《公羊》学三统循环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前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土著文化、部族文化到汉族文化的融合期的过程。抗战加速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云南民族文化由此进入到了加速发展期,西南联大等教育文化传播机构的到来、旅滇知识分子带来新的文化思想、日寇入侵激起的云南各族儿女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以及普通民众国家认同感的加强都使云南民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内涵和质素,其精神体现为以爱国观为主体而付诸的各种实际爱国行动、由"山地意识"走向开放包容多样化文化形态的"高原情怀"以及云南本土文化摆脱封闭自足的特性自觉地与主流文化融合等特点。抗战时期逐步形成的云南民族文化精神,其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和抗战胜利后,还延续至今天的"云南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汉代经说遵守师法、家法,但又是"有弹性"的。认识到汉儒在三家《诗》的传承过程中遵守师法、家法,是清代学者进行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基础。实际上,清代学者辑佚三家《诗》,在依照师法、家法进行归属时,又产生了一些分歧。这一方面是由于三家《诗》本身亡佚已久的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辑佚者的辑佚思想和论述倾向不同,也影响了他们对于三家《诗》的认定。清代学者在进行三家归属时,也存在着诸多的纠结与无奈,他们既要必须贯穿师法、家法进行三家《诗》的辑佚,但有时又不是很彻底,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是晚清三家《诗》的集大成之作,他广泛吸收前辈尤其是陈氏父子汇辑之成果,网罗佚文遗说,对于三家与《毛诗》之异同详加考释,断其是非,义据精确,使《集疏》迥出诸前辈之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毛诗即《诗经》音系比较,三家诗异文表现出共同的韵部系统特点,反映汉代齐鲁方音特征:脂、微相混;歌部细音与支部细音合流,与脂微相近;鱼部一部分字读入麻,与歌戈合为一部;侯部三等与鱼部合流;侯部一等与幽部合口合流;幽部开口与宵部合流;后鼻音韵尾在中元音后演变为前元音韵尾,前鼻音韵尾在低元音后弱化或脱落;入声韵尾有大量的弱化和脱落的趋势。三家诗异文反映的语音特点,既有方音变化的性质,同时也有历时音变的性质,它们演变趋势很多地方代表汉语语音历史音变的趋势,因而可以与利用其他材料研究得到的结果相印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李广田的创作,特别是小说的情况,论述他的创作道路,也谈及他和云南抗战时期文学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三家诗遗说》是冯登府在完成《三家诗异文疏证》后,从异义方面开启的三家《诗》研究新方向,是其晚年的总结之作。无论是冯氏的原文还是李富孙的增注,都有一些引文不实及篇目、卷次、作者误引的现象,今一一举证,以辨其误。  相似文献   

8.
《三家诗遗说考》历时数十年始得修成,饱含陈寿祺、陈乔枞两代学人的心血。该书由陈寿祺编定体例,但生前辑录未成,又经二十余年,才由其子陈乔枞踵事增华,最终成书。而其流传的过程颇为曲折,陈寿祺生前曾将自己的部分著述刊刻行世。寿祺殁后,陈乔枞又曾合刊父子二人的部分著作,其中就包括鲁、齐、韩《三家诗遗说考》。关于作者的问题也多有争议,唯清刻《左海续集》本把《三家诗遗说考》的作者署名为"陈寿祺撰,陈乔枞述",这是很公允的,从父子二人的辑佚来源的对比中便可看出。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是我国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族群众多,成为抗战时民族学调查和研究的重点区域。在梳理中国早期民族学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有关云南地区抗战时的民族学调查和研究进行探究,认为这一时期形成了国民政府、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民族学家个人"三位一体"的调研情况,正是三者的相互促进和影响,促进了民族学的发展和边政学的兴起,同时也带动了云南地区民族学学术研究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抗日战争时期,大量院校内迁云南,昆明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教育中心之一,云南教育史上出现难得的黄金时期,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都得到发展,为云南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先谦作为清代以博学闻名的学者,其一生著述颇丰,他的《诗三家义集疏》更是目前研究《三家诗》最为完备的著作,极具文献价值。本文从三方面来略论该书:一、王先谦和该书成书缘由;二、该书的体例;三、该书的文献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分为中立观望、援华制日、联合作战三个阶段。认为国民政府积极发展中美关系的外交政策是正确的;而美国的对华政策虽不乏明智之举,但也有短视、失误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朝鲜诗家对清初明遗民诗的积极接受与评论源于其尊周思明的文化心态。朝鲜诗家辑录了大量的明遗民诗,对其主题、风格、成就持赞赏态度,并以诗歌创作相呼应,为全面了解、研究明遗民诗提供了域外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今古文两学派的较量是《诗经》问题争论史中的一大焦点,但因三家《诗》的陆续亡佚,使得后人要支持今文《诗》,得同时致力于辑佚与诠释两个工作才行,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就是这方面的名著。此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前进,尽量铺陈三家原貌,以《毛诗》作为理解今文的参照系,条理清晰,而其分别家数时,主要是依照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的成果,甚至陈氏取材不够精审的缺陷也被王氏所承续,所幸,其在面对旧有材料时仍能注意到筛选与考辨的工夫,所以呈现出来的材料仍较陈书稍显精审。  相似文献   

15.
诗家语言追求“韵味”的审美传统是与佛家语言观的影响分不开的。作为中国化特有的现象.诗家语言向佛家语言的渗透,使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意味,并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主要表现在诗偈与公案两个方面。而佛家“不在字、不离字”的语言观渗向诗歌,则奠定了古代中国诗歌语言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审美传统。“韵味”等传统诗学理论可谓诗禅表达方式的共通点在理论上的凝结。代表着传统诗歌的语言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据《隋书.经籍志》,《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根据清儒的研究,唐时尚存的《韩诗》,最终亡于两宋之交,流传至今的,只有一部《韩诗外传》了。但三家《诗》是两汉《诗》学主流,对三家《诗》著述情况进行梳理,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两汉《诗》学状况。本文从众多的文献材料中选取有关论述,对两汉三家《诗》著述详加排列,力图对这些著作的有关情况分别给予确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清末学者王先谦著作等身,在《诗经》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其代表作是《诗三家义集疏》。在此之前的三家《诗》著作往往仅限于辑佚和考证,而鲜有涉及《诗经》诠释方面的内容。王先谦则在辑佚的基础上,对《诗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具有较高的诠释学价值。这是他对于《诗经》学的独特贡献,值得论证与介绍。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云南军邮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的军邮是中华邮政在战时为国民党政府军队传递邮件的机构。抗战时期滇区军邮由第十三军邮视察总段所辖,抗战时期参加军邮的邮政人员在滇区由后方变成前线的战斗中辗转于滇、缅、印各地,为部队机关和官兵提供通信服务。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奴化中国人民,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利用伪政权在中国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一方面摧毁沦陷区原有的学校,阻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日伪在沦陷区所推行的奴化教育,使中国沦陷区的教育事业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也对学校学生及社会民众心理、思想和感情产生了重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疏解诗家语     
疏解诗家语,是阅读、鉴赏古诗,读懂诗句的一项基本功。由于古诗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古诗教学必须注意诗歌的词类活用,疏通诗歌的特殊句法,解读诗歌的互文句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