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安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正处在规划建设阶段,亟待探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保障水平,为新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立足雄安新区,放眼京津冀,基于人口分布及人粮、人水关系,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于周边地区,人粮关系协调,尚有一定的人口集聚空间;水资源承载力劣于周边地区,人水关系紧张,流域内配水和跨流域调水已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以及提高和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国家,耕地有限且以山丘坡耕地为主,协调人地关系非常重要。长江流域是我国低山丘陵的主要分布区,本文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通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建立,采用环境容量等级系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方法,对基于水土流失和生态工程建设作用下的长江上游流域山丘区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的变化及其它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评价,在建立回归模型方程对宜宾市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温饱型、小康型及相对富裕型这3种生活类型所需的营养结构,对宜宾市土地可承载人口及土地承载力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宜宾市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在2010年、2015年及2020年时总体上都能承载3种生活类型条件下的人口数量,3种生活类型下的容量等级基本都在“3”以上,即达到“满足”水平,并呈现出向“富余”水平提高的趋势,这表明尚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的土地承载力是宜宾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地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在可承受的生态阈值之内,这为长江上游流域及我国广大山丘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岱海流域土地资源状况与可持续利用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多受土地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状况制约,研究和探讨这类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发展战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此为契机,抓住岱海流域有利的区位条件和独立封闭的内陆河流域特点,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流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优势、潜力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布局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海兰河流域水资源现状的初步分析,阐述了本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水质情况,为今后本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当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建安  张英  刘芳 《资源科学》2009,31(12):2047-2054
本文结合伊犁河流域土地开发自然条件和环境,对新疆伊犁河流域历史上,主要是清代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的规模、形式、结构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历史上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古代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的开发活动,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屯垦戍边,保障“丝绸之路”繁荣的基本作用;同时,还起到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农耕技术与文化的传播,民族交流与融合等多种功效。古代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方式对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和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启示。这些借鉴及启示包括:①伊犁河流域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主要与屯垦戍边相关联,是一个边防与经济发展并举的重要举措;②古代以屯垦为主要方式的伊犁河流域农业土地资源开发与中原王朝政权的兴衰相关联,边疆地区的安宁和发展,将有赖于国家的繁荣昌盛;③以屯垦为主要方式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功效,对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开发模式和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铺垫;④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环境的供给能力;⑤当今伊犁河流域的农业土地资源开发需要更注重于结构和质量提高,在总量上控制开发规模,优化结构,提高集约化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新常态下编制国土资源空间规划、引导国土资源空间管控、研判未来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新时期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工作迫不及待。以钦州市为例,研究基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新思路,为同期类似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可以简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70年以前)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以福格特的《生存之路》和阿伦的计算公式为代表;后期则以澳大利亚、联合国粮农组织和ECCO模型3个研究最负影响。国内则首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文章认为,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益活跃;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是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大趋向。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学问。土地资源研究先后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赋税土地评价与土地类型研究阶段、20世纪中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阶段和20世纪后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3个阶段。直到20世纪90年代,土地资源学才逐渐发展成为资源科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目前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类型与土地结构、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利用与土地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与立法。随着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的逐步扩展、面向国家目标的应用研究进一步强化和3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资源承载力、城镇用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规划与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等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但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此,对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城市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生态合理量、以及研究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依据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让人们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各类经济活动,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促使城市土地资源在生态可持续条件下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包头市的人口和粮食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以及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包头市各分区土地类型不同,各自发展的模式不尽相同,以粮食产业为基础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固阳县、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土默特右旗;从包头市全局的角度去观察,其人粮关系总体显示为平衡有余;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城市的建设方...  相似文献   

12.
周汉书 《资源科学》1984,6(2):47-53
一、概况 富饶的长江,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 长江和南北交汇的河川与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构成庞大的水系,流域面积达180.8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3亿多人口,4亿亩耕地,是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甘峰睿  王睿  陈国兆 《科技风》2014,(6):247-248
用野外填图和"RegionmanagerGIS"软件,对云南省澄江县尖山河小流域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结果表明,该小流域土地面积1919.07hm2,林地总面积为1037.1hm2,占总面积的54.04%,耕地面积为687.37hm2,占总面积的35.82%。流域内有荒山荒坡221.3hm2和坡耕地172.8hm2,该类土地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土地类型。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鄱阳湖流域是指以鄱阳湖为中心,以入湖的赣、抚、信、饶、修等5河及其流域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区,湖泊流域总面积16.67万平方千米,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占江西省土地面积的92.7%。鄱阳湖流域分布的植物种类达3800余种,包括国家珍稀濒危植物57科128属226种。然而近几十年来,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人口的大量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地使用,鄱阳湖流域正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流域内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包括:野生植物分布区域萎缩;资源状况和物种种群数量不清;生境有所恶化,资源逐渐减少,部分物种濒危加剧;流径有所萎缩,水质呈下降趋势;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对策和生态开发技术等。如何保护鄱阳湖流域野生植物多样性,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的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苏贤保  李勋贵  赵军峰 《资源科学》2018,40(5):1016-102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岩溶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与状态空间法,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协调力三个方面构建岩溶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人口、经济及社会为评价指标层,对贵州省2000、2004、2008和2013年4个时相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2000、2004、2008、2013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分别为0.09364、0.08957、0.09230、0.0113,呈现较低状态水平,2013年有向中等水平迈向的趋势,在9个行政区域中,遵义市、黔东南州、黔西南州3个行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状况,其余的6个行政区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17.
周锁铨 《资源科学》1992,14(6):56-62
一、引言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以一定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以特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水准为依据,在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合理状态下,某个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不仅使资源的开发越来越接近资源负荷的极限,而且引起生态的恶化,削弱了土地承载  相似文献   

18.
少陵河干流水环境的污染已成为该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对少陵河干流水质现状和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探讨了少陵河流域的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来源,以少陵河流域水体功能恢复为目标,提出治理污染源的相应对策:污染源头减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推广生态养殖等,为少陵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中对河南四区2012年的资源承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上,中原城市群和豫北超载,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富裕;在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上,中原城市群富裕,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三区超载;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上,中原城市群和豫西豫西南富裕,豫北和黄淮超载。  相似文献   

20.
魏玮  伍博炜  王强  曾月娥  伍世代 《资源科学》2015,37(10):2018-2029
本文根据免疫学原理,从土地承载力(包括天然的、获得性的)和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压力两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生物免疫学模型进行修正后与状态空间模型相结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对2006-2012年期间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测评。研究表明:在2006-2012年期间,承载力和压力二者的变化趋势夹角总体上由正转负,可持续发展趋势不太乐观;对2006年、2012年两个评价时点承载潜力对比分析发现,初步判断为超载的面积比重由72.9%扩大到90.3%,承载潜力内部差距正在逐渐拉近,承载潜力空间上均呈现“总体沿海高于内陆,局部山区和发展节点较低”的分布特征,与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地势、开发密度的空间格局密切相关;未来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发展方式等来调节承载力与压力之间的平衡,并重视引导各类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分布来促进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