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第六期《集邮博览》发表了梁荫宗先生的《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文章(以下简称"梁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是本人第一次见到贴有赣西南赤色邮票的江西省赤色邮政实寄封,特别是封上的四种邮戳.  相似文献   

2.
左图是30年代的一枚实寄封,该封长15.1cm,宽7.3cm,为中式红条封,收信人是:陈正人、陈家俊收;寄信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曾缄;信背面发信人手书:机密信件,邮局勿失,曾如柏,1931.5;贴一枚赣西南赤色邮票蓝壹分,有三枚邮戳,发信戳:赤色邮政东固邮务分局;中转戳:赣西陂头邮局;落地戳:赤色邮政纯化邮务分局。  相似文献   

3.
最近读到了《集邮博览》中介绍有关旧信封所牵涉出的一些轶事,受到了启发,也找出自己所收藏的类似信封。  相似文献   

4.
2010年第10期《集邮博览》发表了刘肇宁先生的《赣西南赤色邮政3分邮票实寄封收藏始末》(以下简称“刘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本人的思索。发现文中有两点说法值得商榷,一是赣西南赤色邮政的创办时间,二是实寄封的日期。以下就此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梁荫宗 《集邮博览》2011,(10):22-24
实寄封的收藏和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在《集邮》杂志呼吁“要注重实寄封的收集和研究”,从那时起,随着实寄封特别是早期封收集的日渐升温。个别人花样翻新地制假贩假。令人防不胜防。同样,也有一些人祭起了“流传有序”、“海外回流”的旗号,认为只有故去的、洋人的东西才是真东西,否则就是假货.这种现象在集邮界影响不小。  相似文献   

6.
生平 《集邮博览》2011,(9):40-41
这是一组与运河有关的实寄封,也是我国著名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的收藏品。2009年编辑部计划并公开了将要做一个“运河”的专题。作为《集邮博览》的热心读者,郭润康先生得知这一信息后,不顾自己九十岁高龄,专门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对做好“运河”专题提出了三点建议,同时还特意挑了一些各地集邮者寄给他的与运河有关的实寄封寄到编辑部。郭老对杂志的厚爱让杂志社的编辑深受感动。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年这个专题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7.
国内邮政快件业务于1987年11月10日开办。原邮电部邮政总局在1978年9月印发的《国内邮政快件传递处理办法》中,第一项总则中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了“国内邮政快件是邮政通信的一项新业务,具有明确的时限要求”。  相似文献   

8.
江泰尧 《上海集邮》2010,(10):39-40
湘鄂西赤色邮政1分票实寄封最早在《上海集邮》披露后,许多专家认为,此封作为革命文物及早期人民邮政史研究,都是一件难得的珍品(参见8703f2、8 70304)。尽管此封已由英国BPAI签发鉴定证书(1989.5.1)认定为真品,但《中国解放区邮票目录》仍持严谨态度,暂不收录。现在,又是20多年过去了,此封也已三易其主,对其研究有何进展?还一直牵挂着众多邮人的关怀,笔者谨对此作必要的补述。  相似文献   

9.
裴雨 《集邮博览》2012,(10):84-85
近日阅读了《集邮博览》2012年第7期88页上的《身边的“珍品”》一文。该文是介绍人民币收藏类的文章。读完该文,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补充,具体如下:一.1990版2元“绿幽灵”的具体字冠号应该为10个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18日,我收到一枚由荷兰寄出的实寄封(题图),封正面贴满了邮票和标签。绚丽夺目。其中有20枚圣诞节三角票,两枚童话故事《丁丁历险记》票,一枚右上角的女王普票漏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第三期《集邮博览》刊登的曹源福先生关于中国南极长城站首次航空通邮封的文章,勾起了我对三十多年前一段有趣往事的回忆。1985年11月15日,我看到邮电部邮政总局关于设立中国长城站邮政局并受理国内寄往长城站的航空挂号邮件的公告以后,为了在第一时间收集到中国南极长城站实寄封,赶到江苏常熟市邮政局给杨局长寄了一封挂号信。  相似文献   

1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集邮博览》伴随我已经30年了。回顾与她相处的往事,心绪难平,感慨良多,脑海里存储着不少温馨而难忘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末,在我读初中的时候。首先结识了《集邮》杂志。可以说,《集邮》是我集邮道路上最早的启蒙先生。1982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了。  相似文献   

13.
张立 《上海集邮》2007,(7):19-20
“便览”是旨在介绍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情况的小册子,其表述或简或繁,目的都是使人一册在手,了然于胸,方便办事。《邮政便览》即为其中之一。以下介绍笔者所藏的两种。  相似文献   

14.
集邮60年来,对实寄封收藏下了较大功夫,自认为这是一种爱好,也是一门学问,因为每枚实寄封都留有时代的烙印,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个人的故事。笔者收藏的实寄封,没有清代、民国时期那么早的,最早的也仅是20世纪50年代的,因多是亲历的。亲收的,亲制的。当然就知道其中的故事,收藏起来也就饶有兴趣了。  相似文献   

15.
江宁 《集邮博览》2011,(2):85-85
近日阅读了《集邮博览》2010年第10期第90页上的《80版50元人民币价值解析》一文,笔者就该文提出一点补充及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6.
正每次收到《集邮博览》我都不隔夜即阅读,收到2014年第6期杂志后,当读到《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一文时,我的头脑顿发奇思:"珍贵的实寄封"在集邮圈内是一句司空见惯的术语,而"悲壮的信札"一语就大有文章了。当读完"下一封家信竟成永别"时,我潸然泪下……我今年已经88岁了,曾经亲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的家就在祖国抗美援朝的最前沿。我亲眼所见,战争,就是这样的残酷无情。对于烈士孙希祥老父亲孙承大老人的信,作者和《集邮博览》编辑部付出很大的精力,释成现在版面上刊登的  相似文献   

17.
《集邮博览》2012,(7):4-5
智者曰: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青春勃发,最富有生命力、充满激情的时候。对一本杂志来讲则是真正的开始。 三十年来,《集邮博览》就像一棵不知名的小草,慢慢地成长,它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雨吹打,也遭受过人们有意或无意的践踏,但它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三十年。  相似文献   

18.
在我收藏的两百多本《集邮博览》杂志里,有一本封面盖有两个邮戳,内页已经泛黄(如图)。这本被我珍藏了二十多年的《集邮博览》杂志。看似普通却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每当看到它,我便想起我与它的故事。初中时,我在一个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集邮。从开始的收集信销票,到后来收集成套新邮票。邮票收集多了,感觉到集邮知识的不足,于是开始购买集邮类杂志阅读。  相似文献   

19.
吕维邦 《集邮博览》2014,(10):14-15
2014年6月出版的《集邮博览》编发了广东张益茂先生的“珍贵的实寄封,悲壮的信札”(以下简称“信札”),文中称他从网上购买了一枚20世纪50年代从青海玉树寄往山东即墨的实寄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枚使用了少见的“双弓戳”(星月戳)盖销的邮票(图1)。于是张先生展开了一系列查证研究。文章这样写到:“双弓戳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贵州、四川、青海、陕西等地,使用时间短,存世量不多……就目前发现的双弓戳来看,用于单据上的相对较多,用于实寄封上的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钟笑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以自己珍藏的先生书缄《广播体操》邮票首日实寄封为题,撰文介绍以资纪念,从中可鉴赏到钟老的墨宝真迹,感受到他做事的认真踏实。 早期的纪特邮票是没有集邮公司所特制的首日封的(在纪44,特18以前),但会有一些颇具远识的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