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欧洲创新记分牌2007"的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包括全部欧盟国家、中国、美国、日本等在内的38个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通过投入—产出比较、创新效率分析、聚类和雷达图分析,对典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选取1971-2010年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10个国家或地区作为样本,从技术发展路径视角考察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成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世界技术机会格局变化时,各国(地区)的技术布局以及技术适应能力在国家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技术发展格局的演变,各国(地区)通过不同的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实现技术路径的转换,从而支撑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3.
在利用主要国家专利机构的专利数据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跨国专利(transnational patents)概念,以避免在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国际技术比较中"本土优势"的影响,客观评价主要国家电动汽车相对技术水平。构建跨国专利比例指标,对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入专利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比较优势。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中国在电池及电池控制技术领域存在比较优势,而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机技术的研发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专利的中欧国家创新能力与发展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国家创新能力专利指标讨论的基础上,运用全局熵值法对中国和欧洲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然后对样本国家创新能力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际专利可作为测度国家创新能力的首选指标;国家经济规模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要创新能力支撑;中国可以借鉴欧洲国家的成长路径,实现从LL模式到HL模式再到HH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基于专利的交互影响分析(patent-based cross impact analysis)方法,根据专利的IPC分类(国际专利分类)及其所属技术领域信息,构建识别不同纳米技术领域交互影响模式的分析框架;利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专利数据,对比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与韩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模式,并通过探讨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纳米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本文评介了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评价指标,同时对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其可借鉴之处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不同技术领域国内外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差距及其动态,将有利于我国有效应对外国企业在华的专利布局。根据WIPO《国际专利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对1986—2006年中国国内外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进行统计,并基于发明专利授权数据对其技术比较优势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国内和国外优势子技术领域国内外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差距进行比较;最后,对上述分析结果的公共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布局模型,从增加值视角出发,构建综合反映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主要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具体位势.在测算中国先进制造业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基础上,刻画了2000—2014年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的具体特征.研究表明:在2000—2014年间,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低端嵌入"的位置特征,中国先进制造业增值能力指数小于1,说明我国先进制造业整体增值能力不强,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嵌入位置降低、增值能力减弱的动态变化过程,总体呈现出中国先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位势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下,中国先进制造业呈现出下游低增加值环节向上游低附加值环节的分工转移.增值能力弱是制约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化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升自身国内附加值,提高产业的整体增值能力是后续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俞文华 《科学学研究》2010,28(4):515-522
根据W IPO《国际专利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对国内外在华职务发明专利授权予以统计,并对不同子技术领域国内外的技术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不同子技术领域,特别复杂技术子领域国内职务专利权人面临国外专利封锁的动态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带动其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通过考察分析创新型国家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与立法策略,审视科技政策、科技法律对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87—2015年国内外在国际专利分类大类(IPC class)层面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据,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技术领域比较优势的持续时间特征.研究发现:总体上,国内技术领域比较优势持续时间的中位值为2年,均值为8673年,且具有明显的负时间依存性;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初始比较优势不同的技术领域比较优势持续时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强比较优势和强比较劣势两组之间,累积高水平技术能力领域的比较优势持续时间显著高于中、低水平技术能力领域,而快速和慢速增长技术领域比较优势持续时间的差异不显著;IPC 8个分部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持续时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以上结论可为我国有针对性地调整专利布局,从而在国内外竞争中维持核心技术领域比较优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对中国“网络主权”理念的国际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提升中国“网络主权”理念国际认同水平提供参考路径。研究从国际社会视角出发,结合国际实践理论提炼条件变量,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对31个案例进行分析,探求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网络主权”理念认同水平的条件组合。中国“网络主权”理念国际认同结果存在5条低水平认同路径与1条高水平认同路径,其中低水平认同路径可以归纳为:(1)共同利益与正当性双元主导驱动型;(2)地缘政治风险主导下的正当性与价值追求驱动型;(3)意识形态驱动型;(4)意识形态逻辑下共同利益与价值追求驱动型;(5)意识形态、地缘政治风险与正当性共同驱动型。针对当前中国“网络主权”理念国际认同现状,需要以更加温和、客观的话语方式推进中国“网络主权”理念,增强国际发声能力并构建反叙事以破解相关谣言。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国家关键技术的定义、评价指标和分类体系,对掌握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加快发展国家关键技术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论文与专利指标评价当前我国的科技产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度和评价科技投入的成效就非常重要,文章以专利和科技论文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的科技产出状况,并通过与科技强国的国际比较,阐明我国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取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省所有13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比较,认为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投入及经济发展的成熟度是影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各城市创新能力现状聚类分为领先型集团和追赶型集团;通过比较不同城市和区域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制度的内涵以及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与制度的内在关系,比较了不同国家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创业风险投资的影响,研究了近年来中国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与制度的关系,指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对于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产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得到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认可,成为三大国际性的3G标准之一.它对于中国通信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国际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化的作用机理入手,利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TD-SCDMA如何对形成我国通信产业国际竞争优势各因素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国际技术标准促进产业国际化的作用进行实证,最后针对TD现状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对女性科技工作者及其所在单位的男性科技工作者的调研为基础,分析了女性科技工作者选择科技职业的时期和影响因素以及其能力发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中国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论认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优势指数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不同产品类别的竞争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的不同变化趋势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优势产品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