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军远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军远征"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严峻情况下,秘密进行的战略转移准备,反映在军事部署上体现为三军分途远征.三支部队分别向东、西、北三面次第展开,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敌人,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相应贡献.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著名诗篇《长征》的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该当何解?小学语文参考书解释为红一、二、四方面军(录时未置三方面军)。笔者认为此解释不妥。“三军”的提法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国置军队为六军,而大的诸侯国置三军,一般称为上、中、下三军,三军中各置帅,称上军帅、中军帅、下军帅,其中以中军帅为大,如晋悼公时,晋国的军队即分为三军,赵武曾任中军帅。《长征》描写的主要是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勇过大渡河是红一方面军的事,按参考书的解释“三军”指的是红一、二、四方面军,与毛主席的诗所描写的事实不符。据此,…  相似文献   

3.
兵法上有“正不着则奇之一的策略。子日:“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就是说,统帅全国军队,即使遭受敌人的进攻也不致失败,这是由于“奇正”运用得正确。“奇正”是古代军  相似文献   

4.
1933年初,陈潭秋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央党校党委委员并兼任中国革命史教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央分局组织部部长,为苏区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期间他与犯了“严重错误”的罗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福建因扩红运动,被王明路线领导人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时,被留在了即将陷落的中央苏区。随后,他较早地提出中央苏区留守人员应突围到敌人后方的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他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大家成功突围:他最早提出立即召开闽西南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以统一领导和指挥闽西南红军和各地游击队同敌人的斗争,解决了分散、各自为政的危险状况,就是在这个领导核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这是陈潭秋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最重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接连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四道军事封锁线,胜利渡过了湘江,得以继续前进。在当时“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其所以能取得这一胜利,主要在于:第一,红军广大指战员不怕牺牲、英勇善战,这是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根本保证;第二,我党充分利用了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这是突破四道封锁线的外部原因;第三,沿途各族人民特别是湘南人民对红军的大力支援帮助,这是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深切怀念毛泽东同志在长征中的丰功伟绩。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的卓越贡献,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胜利。一、“通道转兵”使红军避免了落入敌人陷井的危险。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虽然经过苦战杀伤了不少敌人,但终不能打破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我党经过长期聚集起来的红军遭到重大伤亡,根据地日益缩小。到了1934年秋,在敌军一步步逼近的严重形势下,不得不退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实行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九月,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实行人民战争的指导路线,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反革命“围剿”。“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江西中央区联合起来有过二十一个县城”,“最多的时候有过二百五十万人口”。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但在这重要时刻,中央红军和根据地却遭到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极大危害。一九三一年一月,王明篡夺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接着以太上皇的姿态,到处推行他的错误路线。一九三二年八月,他们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夺了毛主席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  相似文献   

8.
乌江南岸,一哭贵州“干人” 1934年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为5万人。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人把毛泽东同志《长征》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解释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这是不妥的。我们知道《长征》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写成的。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即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指引下,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等地出发,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同第十五军团会合。1935年11月第二、六军团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3月攻占贵州盘县,6月到达甘孜地区,同1936年2月南下又退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五年二月四日开始,中央红军各部“以分水岭、水潦、水田寨、扎西为总的行动目标”,在威信与川境接壤的整个边界上,从鸡鸣三省起至金凤止,兵开九支,越过这条两百多里长的交界线,纷纷进入威信境内。再于途中合成五路,顺利开进扎西。为什么我军转进扎西完成得十分顺利呢?从战术上讲,一、三军团在二月四日,已集中并重叠在由大坝经黄泥嘴到后山铺一线,作为中央纵队的有力屏障。二月五日至六日,一、三军团主力奉军委电示,即留川滇边机动,靠近扎西,驻长宁通往扎西的道口上警戒,打击敢于从威信入滇的川敌。当  相似文献   

11.
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持续高涨的情况下发动的,为援助与响应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山西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红军东征开创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局面,震慑了阎锡山的妥协投降和剿共反共活动,促使其政治立场和态度发生转变,推动了山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新阶段的到来和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上井冈山,促使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部队出击赣南,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彭德怀亲自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始终站在毛泽东的立场上,为保卫和发展中央苏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使各个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被迫实行长征。其中从鄂豫皖根据地走出的红二十五军在众多的红军长征队伍中,不仅是最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的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还因其与众不同的历史特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国民党内部也爆发了反蒋事变,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中央苏区被破坏后,国民党继续"清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福建各游击区彼此隔离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在艰难的环境下,红军游击队根据形势不断改变番号,并将此作为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5.
广东军阀陈济棠在20世纪20年代末曾建立过半独立政权,与中央国民政府分庭抗衡长达数年。1934年,中央红军在长征前曾利用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与陈济棠进行过秘密谈判与合作。最终,陈济棠避免了与红军武力冲突,保存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红军得到陈济棠“让道”,较顺利地走出了长征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中央红军创始人毛泽东,是促成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孵化器;军委总负责人周恩来,是遵义会议成功召开的枢纽和关键;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强硬表态,是促成遵义会议成功的强大推进器;绝大多数参会红军指战员的态度和立场,对遵义会议形成正确的决议及其成功召开,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后,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适时实施了从"苏维埃共和国"向"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的体制转换。根据新近共产国际解密档案资料和中共有关文献可获知,中共延安政权从苏维埃体制向抗日民主体制的转换,源于共产国际的指示,始于中共中央的决策,成于南京政府的认同。这一体制转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改制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即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这是历史潮流所向,时势剧变所致。  相似文献   

18.
会理会议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四渡赤水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包围,但这种“只走路不打仗”的战略却在部队中引发了普遍的动摇情绪。出于对红军的高度责任心,林彪向中央写信要求更换前敌指挥,却造成了当时权威地位尚未树立的毛泽东对彭德怀与张闻天的怀疑和猜忌。在当时的革命者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精神下,会理会议克服了党内、军中的动摇情绪,统一了思想认识,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太平军石达开部和中央红军都曾受阻于天险大渡河畔,两支队伍处于相似的困境,但由于民族政策、军事战略方针、时代背景和革命性质的不同,最终的结局截然不同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大渡河畔全军覆没,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