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程理论研究历来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当代教育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课程实践早已有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作为对课程的专门研究——课程理论并未随着课程实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而出现。而真正的作为一门专门研究领域的课程理论的出现,似乎可以归结到20世纪30年代,如当时出版了程湘帆的《小学课程概论》、盛朗西的《小学课程沿革》、朱智贤的《小学课程研究》,美国博比特的《课程编制》也在40年代翻译出版。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变化较大的领域之一。小学低年段设置《品德与生活》课,在中高年段设置《品德与社会》课。新课程力图为学生的品德学习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已成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也成为新课程实验重要的理论支撑。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  相似文献   

4.
《小学英语教学法》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同时也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这门课程的发展决定着英语教育毕业生的质量,也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满足小学英语师资的需求及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小学英语教学法》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也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5.
极具冲击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了课程的过程价值,突出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上的作用,突出了体验的意义。这是历次课程改革所不具有的举措。一、作为过程的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它倾向于把课程看作是“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程序。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史密斯、斯坦利与肖尔斯的《课程开发的基础》,经20世纪60年代塔巴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到20世纪70年代坦纳夫妇的《课程开发:理论到实践》,泰勒研究取向获得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在课程研究中占统治和控制地位。这种研究倾向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探究课程的规律与程序,属于“工艺学模式”,在它看来,课程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是“价值中立”的。自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不再局限于对课程开发技术的争论,而是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寻找课程的意义。这是一种“理解”取向的课程研究,该倾向的课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表现为“概念重建主义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领域广泛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等哲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进行探究。这些理论倾...  相似文献   

6.
市川博教授,1937年出生,主要从事以社会科教育为主的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研究,现任日本社会科教育学会副会长、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任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任理事、文部省所属学术审议会专门委员、日本图书教材协会下属学校教材调查会专门委员及社会科部门委员长、日本社会科初志会委员长、读卖教育奖评选委员会委员等等.曾参与编写日本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小学《社会》部分.97年4月,又兼任横滨国立大学镰仓附属学校校长.他积极倡导和推进问题解决学习,《以获得真正理解为目标的社会科教学》和《使用磁性姓名牌的讨论课》是他分别于70年代和90年代指导两所横滨的小学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后所总结的成果.日本教育界不少人认为象市川先生这样深入学校教师中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大学教授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专门负责幼、小、中课程研究的香港政府咨询机构——课程发展议会,于1992年秋季推出了一套新的《小学课程指引》(初稿)。香港课程发展议会认为,这份新的《小学课程指引》,是所印发的很多文件中的一份,作为香港各小学的指南。其目的是为拟订一个有连贯性、内容广泛而均衡的课程确立准则,以保证充分照顾每个学生的教育需要,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的背景及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要载体之一。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出发.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九五”期间课题研究就已经涉及了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十五”期间参与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研究时.承担了子课题《小学社区服务与礼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施中遇到种种现实困境。而STEAM教育理念因其先进的特性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因此,我们提出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导下,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授课方式等来更好地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举证,探讨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试论CMO、LMO、PAO和VB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域分子轨道(CMO)、定域分子轨道(LMO)、杂化轨道(PAO)和价键法(VB)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CH4分子,对此之间关系进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罗马对行省的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省是罗马对被征服地区及其居民实行统治的主要管理形式。它对于罗马国家的稳定和罗马经济的发展都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 ,罗马对行省的治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不是没有缺陷的。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共和末叶至帝国初期正是罗马行省管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对其加以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罗马行省制度的理解 ,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罗马历史的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信用制度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票据市场的不统一、票据功能的不完善制约着票据业务的开拓。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继续大力发展具有真实商品交易的交易性票据业务的基础上探索融资性票据的发行,才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票据市场,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马祖禅对自性、自身感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随时著衣吃饭,任心自由的破除修行方式,对"吴中诗派"产生了影响,促使其文学创作表现出重心性、重主体的倾向,内容也趋向日常化、游戏化,体现了向元和诗风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减负”问题一直倍受我国广大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如何正确认识“减负”以及由此涉及到的个体素质教育成为焦点所在。从对“减负”问题的起始点、逆转点、落脚点等一系列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减负”需要切实变革相关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借鉴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对全体中小学生实施个体素质结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社会里,只要存在阶级,就会存在阶级矛盾,它表现为利益双方的相互对立和依存.利益对立导致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便发生社会冲突,从而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而利益依存凸显了矛盾双方合作的必要,双方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合法的方式获取自己的利益,双方相伴相生,相互依存,这就是阶级整合. 因此,阶级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对立的边线--矛盾双方共同一致的利益,并随双方力量的消长而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边线的移动,这个边线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选修课程“《论语》导读”的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论语》的阅读能力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度是它有别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的主要方面.为达此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二元性与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物权法》对遗失物权属的规定排除了拾得人取得遗失物之所有权可能。建立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规则是权利与义务一致的要求,是公平与效率相协调的要求,在实践中应该依照过错与价值原则确定拾得人遗失物所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