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对出版社的性质问题,也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有的说,出版社成为企业,什么书赚钱出什么,赔钱的书就没有人出了,这样下去不得了。有的说,出版社还是应该按事业单位来办,不能搞自负盈亏,出书赔钱由国家拨款,这样出版社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出书了,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有的说,出版社作为纯事业单位,我们过去搞过,那样虽然没有后顾之忧,但出版社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知识分子的才  相似文献   

3.
一、从学术书为什么赔钱说起谈到学术书为什么赔钱,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著译者认为,书的质量不成问题,肯定卖得出去,因此抱怨出版社征订不力,印刷数量少,制作质量低劣;出版社则有一大堆实际困难,征订数上不去,书稿积压,勉强开印了,销售又成了问题。对于书店来说,一次进几十本的学术书,往往摆在架子上半年也卖不完,比起成百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宏观调控二法苗润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出版社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必然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而不愿生产那些没有利润的书;那些赔钱的书就会被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把它从出版计划中拿掉。当然,如果赔钱的书是平庸而无使用价值的书,那就...  相似文献   

5.
一月六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王惠德同志在国家出版局召开的政治理论读物出版座谈会上,就出版方针问题、通俗政治理论读物和外国政治学术著作的出版问题讲了话。出版事业首先要按文化发展的规律,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的规律办事,不能只按经济规律办事。王惠德同志的讲话,先谈了出版方针问题。他说,不管是内部书也好,政治理论的通俗读物也好,可能都是赔钱生意。所以,  相似文献   

6.
现在学术著作很难出,几乎出一本赔一本。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物价局已经同意学术著作的定价可以由出版社自己决定。我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不过有的地方提出,学术著作可以按成本定价,并且说其他难以出版的赔钱书也可以这么做。对这种做法,我表示怀疑。少量印数很少的学术著作,按成本定价也许购买者承受得了,如主要是卖给图书馆或学术团体的书。大量的文学著作和专业性很强的书都这么做,广大读者肯定承受不了。例如,有一家专业出  相似文献   

7.
论发行量大小与赔钱多少──兼与吴成福同志商榷周红军[廊坊]《编辑之友》1995年第1期刊登了吴成福同志的文章“学术性刊物如何与市场经济接轨”,文中谈到某杂志经计算,只有当印数达到5000本以后方可保收支平衡,而在此之前,发行量越大,赔钱越多。平时在其...  相似文献   

8.
在出版界。常听到一些老编辑的感叹:“现在出什么书都不容易!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我们这些出版界的老人,越来越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当编辑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过渡时期,也是我国出版业飞速发展时期:出版图书的数量由1979年的不足两万种,发展到1998年突破了十三万种;出版经营的方式更加灵活;图书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在出版业大发展的背后也有许多隐忧: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和短期行为,从而导致了热点书的昙花一现、一拥而起的雷同选题和持续攀高的库存。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精神价值的行为也普遍存在。人文精神也在这喧闹和骚动的市场中呈日益衰微之势,其具体表现为:一些出版者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终极目标,一味迎合市场需要,从而导致了市场需要什么书,他们就愿出什么书,也就要求作者写什么书。人的创造性,人的主体价值被忽视。  相似文献   

10.
据1984年8月间解放日报《学海拾零》载:上海历史研究所吴德铎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即考证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即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所藏的《纪中国人的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及其他》一书。这究竟是一部什么书,笔者作为藏书楼的工作人员,对此书略有了解,现将其著者和内容作一番介绍,以飨读者。至  相似文献   

11.
中青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自我定位必须进行自觉的调整了。必须在“什么书都出”中,解决“出什么书”的问题,在“什么都不是特色”中,解决“特色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出版业正处于从总量增长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出版业的阶段性转移,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关键在于抓质量、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于人民出版社来说,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高档次的文化品位上求质量、促效益。抓质量、促效益、多出好书、多出人才,涉及出版业的方方面面、诸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拟就如何多出好书、多出人才谈点看法。 多出好书,多出人才,需要建立几种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童书出版的内容严重错位,编辑不是为孩子而出书,是在为经济效益出书,根本不管孩子们想看什么书。这种片面追求市场反应的现象其实正是目前中国童书出版的真实情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图书精品纵横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出版界“精品意识”、“精品工程”、“书出精品,社创名牌”、“多出精品”成了颇为时髦而且喊得相当响的口号·出版界关于如何“实施精品战略”的学术讨论也逐渐热起来。要想“实施精品战略”,首要问题应该明确什么是精品。关于什么是精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很不一致。有人认为,精品就是受读者喜爱的精神产品;有人认为,精品是一个质量概念,糖品主要看图书的内容质量。有人认为大部头、豪华精装、获奖书、名家作品都是精品。究竟什么叫精品?精品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精品都具有哪些特征?怎样才能走出图书精品的误区?本文想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书是文化产业,出版商人是文人、商人的融合体。从商业的角度,我们什么书都可以出,但是,有一个底线:出任何书,不能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6.
据浙江临安新华书店王信同志反映:经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同志问:新书的订货率为什么这样低?这不能光责怪书店,也不能责怪读者,还需从出版物的自身质量上找原因。首先,从我们进货员这里,就感到有许多书是不可进、不必进、不敢进、不愿进、多进不如少进、快进不如慢进的。这当然有书店体制和内部机制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图书质量上的原因。每出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能赚多少钱,怎样扩大篇幅,加大书的厚度,提高书的价格,而很少考虑如何从读者的利益出发,出版读者确实需要的书,出版价廉物美的书。问为什么订书回收率这样低,这就是原因。试详述之: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重复出版现象很普遍、很严重。所谓普遍,什么书都重复出版。“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出了几百种;外国文学名著,你译、我译、他译,未见译出新意,版本已有一大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水浒、红楼梦……,翻过来,掉过去,出了多少版本?各种形式多样、内容雷同的职称书、热点书,比比皆是。所谓严重,以前出版社出书的原则是,你出什么,我就不出什么,以示其风格与品位,现在有相当一些出版社,看人家出了什么,就忙不迭地跟着出什么,时间长了,对重  相似文献   

18.
本刊消息:在今年第一届中原书市期间,本刊编辑部和光明日报评论部于郑州联合邀请十多家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座谈深化出版改革、提高图书质量问题。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认为,出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图书质量,多出快出好书。当前,优化选题,调整出书结构,是提高图书质量的重点。会上,大家就如何优化选题等问题畅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印刷厂的经营方式弊病很多。特别是承印各类文件一律实行国颁定价标准,不但使出版社、印刷厂之间的矛盾长期不得解决,而且影响了工厂生产的发展。由于长版活与短版活在价格上没有区别,一般讲,印刷厂都愿做长版活,不愿做短版活,因为做短版活确实赔钱。我们厂今年一至九月承印126种书,50%以上赔钱。因此,这种计价的方法不改变,势必影响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5月5日下午,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分在京中央领导同志参观书展汇报展。下午三点左右,方毅同志偕同夫人来到展厅。浏览过第一层厅后,方毅在第二展厅的美术画册展览部分停下来。他首先问陪同参观的国家出版局出版处处长钱锋:为什么画册出得不多,是不是出版社不愿赔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