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相对论中的因果性与决定论的考察,对量子力学诞生的实验基础的追溯,阐明了与经典物理学描述的定域的、决定论的或因果性的世界相反,量子力学中的因果性是非定域的、非决定论的统计因果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界定科学大家的"四点论"。以牛顿为例,他建立了经典牛顿力学;牛顿第二定律是量子力学出现前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核心工具;牛顿在光学、微积分等其它领域仍有重要贡献;基于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成为几百年人们信奉的思想信条。按照"四点论"来分析,玻恩带领弟子们建立了矩阵力学;玻恩最早写出的量子力学对易关系式是量子力学的核心;除量子力学外,玻恩在晶格动力学、场论、相对论、液体理论等方面也都有重要贡献;玻恩的波函数几率解释彻底粉碎了决定论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合法性。因此,如同难以比较牛顿与爱因斯坦谁更伟大一样,将玻恩与牛顿作对比研究,重点不在于比较二人科学形象之高矮,而在于肯定:玻恩与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一样,堪称物理学大家。  相似文献   

3.
基于"物质一元论"的观点,文章阐述了量子力学如何描述微观世界的客观属性。文章认为,由于采用了不具唯一性的波包塌缩假设,哥本哈根诠释对哲学基本问题构成的挑战并非根本性的,有人由此得到物质-意识不可分的结论在科学和哲学都是不严谨的。针对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哲学,文章基于量子测量理论描述了多个观察者如何对微观系统进行探测,形成客观的量子测量,产生微观世界的客观知识,从而对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世界3)给出了基于量子力学本体论的哲学解读:物质世界(世界1)与精神感知世界(世界2)的物化载体(认识主体)相互作用,形成二者的关联和纠缠,它们对应了主观世界在内的精神感知全体,其中具有客观性的部分构成了微观世界的客观知识。文章还指出,伴随着微观系统客观知识世界的形成,信息从物质世界流向主观客体,信息流的指向定义了不同于通常物质世界的精神感知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4.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的爱丁顿及数学家赫尔曼@外尔都分别对20世纪初新生的广义相对论场论及量子力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分别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俩人在同一时期对同一问题产生了相似的看法,但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认识的结果却不一样.本文拟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两位伟大科学家的不同思想进路作对比分析,得出有趣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田瑞泓 《科教文汇》2008,(17):195-195
本文以微观粒子运动遵从的客观规律——量子力学为基础,以测不准关系为纲领,阐述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在测量问题上的本质区别,进而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波粒二象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微观粒子运动遵从的客观规律——量子力学为基础,以测不准关系为纲领,阐述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在测量问题上的本质区别,进而揭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波粒二象性。  相似文献   

7.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显然是以尼尔斯·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作为解释体系的基本方法论原理的 ,其他解释多数受到互补原理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或者以某种方式包含着互补原理。我们根据量子力学发展的前沿成果和量子力学解释体系的新发展 ,试图论证互补原理尽管包含了辩证思维的合理立场 ,但本质上是以经典世界观和量子世界观的深层分裂为前提的 ,只要这种二元论的根子没有被量子论的新发展所超越 ,物理学的基础就不可能达到真正辩证的、整体论的“广义热力学和生态学范式”的统一。互补原理的真正哲学动机是现象主义和实证主义 ,掩盖了从微观量子动力学向宏观经典力学过渡的动力学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从网络学习内容的客体性和学习的主体性,探索网络学习策略,提出网络学习策略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及将二者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创立早期相对论后,离开量子力学研究的洪流,而去进行“统一场论”的研究,企图建立引力场和电磁场的统一理论,并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阶段。遗憾的是,他的探索始终未取得具有物理意义的结果,但却几乎耗尽了他整个后半生的科学创造精力,并使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最蓬勃发展的领域——以量子力学为指导理论的微观物理学,这对物理学的发展无论如何是一种损失。玻恩在谈到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态度时写道:“我们当中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出悲剧——对于他来说,他在孤独中探索自己的道路;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失去了领袖和旗手。”我们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及经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状况,认为传统观念2中所有权的客体即物的概念已经过时,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权的客体除传统的物之外,还应包括知识财产、人力财产,权利财产等范畴,并进而在理论上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