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非人类中心论在批判人类中心论的基础上,分别从道德关怀的对象、自然价值的主客观性、人类的道德义务等方面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理论。本文分别对几个与“非人类中心论”相关的概念、“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非人类中心论”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剖析,以此说明“人类中心论”、人本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中心主义所引起的,对此,笔者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怀特海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机体论,强调万物合生,确立了自然的内在价值,打破了人类中心论。怀特海的宇宙论确立了新的人类价值取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本体论支撑,并使教育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建设性功能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是对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反思,它要求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并不意味着人在自然面前丧失自我。“人类中心论”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恒定的,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存在要不要“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只存在如何理解“人类中心论”的问题。从哲学层面上思考,建设新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保证,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  相似文献   

6.
自本世纪中后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人类生存面临重重危机的困境中,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人对大自然的统治及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为理论界所关注。本文从环境生态价值的讨论入手,以批判的态度反省了人类中心主义恶果,同时承认人类的主体地位,否定生物(自然)中心论,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关系。  相似文献   

7.
把造成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归结于人类中心论,无论是从历史维度、现实层面分析,还是就理论形态转换过程透视都有失偏颇。作认为,必须批判的态度去超越和扬弃建立在近代工业明-人类强大主体经济王国基础上的人类中心论,新人类中心论,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高扬人的价值理性,它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念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8.
生态中心论作为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认为应该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扩展至整个生命系统。森林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中心论不可能绕开森林道德判断讨论对自然的伦理关怀,它包含了丰富的森林伦理思想。大地伦理学认为森林作为完整、稳定、美丽的生物共同体应该得到尊重;深层生态学坚持“顺其自然”的森林管理;自然价值论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森林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的源泉,人类应该关注森林的多种价值的统一。挖掘整理生态中心论包含的森林伦理思想,有助于为构建森林伦理体系提供理论源泉与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深生态理念的特征深生态理念是在肯定人类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同时的现代“人类中心论”。深生态理念特点是:A、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有机体是生物圈中一个点,有机体离开有机体之间的联系,不能独立生存。B、生物圈中任何生命形式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C、提倡生物、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D、地球上所有物种、群落、民族都是平等的。E、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并采取积极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论"单纯从人的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出发,否认或者忽视自然界的生态位次与系统平衡,把人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随着主体能力和主体性的不断自我膨胀,人类对自然界的肆意征服和无穷算计势必把人类逼入"自我中心困境"。基于反思这一困境而建立的"反人类中心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局,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整体利益虚置并与反人道主义不谋而合,不仅削弱了对生命个体内在价值的尊重,而且最终成为一种生态法西斯主义。而唯有将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二者高度融合的"生态中心论",才真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中获得了某种层次上的重大跃迁,使当代人真正占有了自己的全面本质并与自然达到了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2.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而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说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13.
价值共同体与环境义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在价值与系统价值是人类环境义务的必要前提,但依据这两个概念并不能直接得出人类的环境义务。人类的环境义务植根于人类在不同的价值共同体中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共同体和生态-社会共同体的分析,揭示了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的两种片面性,阐明了人类既对自己的同类负有环境义务,也对生命物种负有环境义务。  相似文献   

14.
道家弱化的人类中心论克服了强人类中心主义式的妄自尊大的偏狭,拓宽了人类道德的关怀视野,也弥补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贬损,强调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的是,它认为人对自然不仅不是负价值,而且还能使自然生命成为自觉的高级生命形态,给人赋予了重大的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自然保护主义”和“人类中心论”分别以消极地保护自然和人类整体之长远利益作为终极目标。而“天人合一论”则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依的内在的辨证统一的关系。今天,我们应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就人的生命形式而言,人是社会化的物质存在。人离不开自然,但人又不能囿于自然的本能要求。从人的生命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及其价值体现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之中。然而,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提高,人类逐步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尴尬境地。对人类中心论形成的生态基础的分析告诫人类: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才有可能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悲剧性模仿的实质是对某种中心论特别是人类中心论思想的偏执。《哈姆雷特》剧中的悲剧性模仿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这一传统,但又呈现出异样的复杂性。本文试从自然与文明、自然与人类、自然与女性三个角度对剧中的生态观进行分析,从中析出莎士比亚这一时期生态创作观的转变,指出这一转变直接影响了他后期转向传奇剧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西方文化所传播的“人类中心论”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并且长期以来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认同与重视,成为教育的重要哲学基础。这种理论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片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改造和征服,强调人类的主人地位。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论,是人类对自身及其与生存环境关系认识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类中心论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促进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人类对外在一切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是以对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程度进行的,也即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新人类中心论是在吸收和继承旧人类中心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批判并摒弃了其中极端个人主义的动物贪欲本能后,主动培育和提高个人的环境道德水准,善待生存环境,主动承担环境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现代环境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领域中,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关系;"人类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等的理论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从哲学高度上分析,这三个问题的理论分歧,其实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运动自身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人类与生存环境间的伦理道德关系认识逐步深入发展的结果。分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对"环境"概念与内涵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